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正文

安海“淘出”清末民初手抄本 消失的端午民俗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1-06-08 09:26
  



   清末民初手抄本讲述消失的端午民俗

    【导读】 5日,晋江安海的热心读者汪建育拨打本报热线82003110称,他在收购的旧书籍里发现了一本附有64午时联的清末民初手抄本。何为午时联午时联和端午民俗有何关联?

带着疑问,记者联系了晋江市谱牒研究会会长周仪扬。他表示,端午节贴午时联的习俗古已有之,主要是起辟邪和消毒作用,在安海、深沪等地都有出现过,曾经一度极为盛行,后来这一民俗慢慢式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消失不见。

记者 曾培钊 陈巧玲 文/

  寻访午时联

  这一风俗已没多少人知道

  昨日上午,记者拜访了汪建育,生平喜好收藏古书字画的他拿出一本由李灿煌编著的《晋江文化丛书第五辑民间风俗录》向记者介绍,书里讲述了晋江古代过五月节时贴午时联的风俗,但一直以来他都没有发现现实版的午时联。多方辗转求索,今年他从安海一户人家的旧书堆里意外发现了一本清末民初的文书汇集手抄本,里面不仅收录了祭文、墓志铭等各种文书题材,还出现了64午时联,共分为店头午时联、书房午时联、端午节联文三大类。

  发现成文午时联让汪建育喜出望外,但如何解读却让他困惑不已,且这一风俗现今几乎绝迹。记者随机询问几位年纪稍大的村民,他们也都表示不清楚这一民俗现象。在汪建育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今年70多岁、在诗词音韵上有一定研究的养正中学退休老教师陈志成。他告诉记者,端午节贴午时联这一风俗湮没已久,镇上一些老人或许还有点印象,年轻一辈根本不知道这一风俗文化。端午节贴午时联这一民俗什么时候开始盛行还说不清楚,但从这一手抄本我们可以推断,在清末民初,午时联已作为一种文书样式在晋江出现。陈志成说,虽然通过这一手抄本只窥见午时联的冰山一角,但他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午时联仍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

  探究午时联

  端午习俗入联是最大特色

  陈志成逐一鉴赏64午时联64午时联中端午节联文占了50首)后认为,端午习俗入联是午时联的最大特色。如插艾悬蒲为乾坤而设色,鸣锣击鼓助天地以行威就生动地写出了端午节古人插艾悬蒲以辟邪和划龙舟纪念屈原的民间习俗。

  “‘午时联作为一种习俗,内容离不开虎艾、青蒲、雄黄酒、屈原、龙舟、粽子和采莲等民间习俗,是户主缅怀屈原,祝福亲人的一种寄托。陈志成说,而为数不多的店头午时联书房午时联则又体现了商人和读书人的另一种情怀。

  此外,闰端阳节联文也引起了陈志成老师的注意。他指出,农历历法197闰,当出现闰五月,古人庆祝闰端午节也绝不含糊,从依然虎艾高悬风情如故,犹是龙舟竞渡旂鼓齐扬中可见一斑。

  陈志成还表示,午时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考证它的影响力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佐证,他希望广大读者可以提供更多午时联的资料,让这一湮没的民俗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如果您手头有午时联的相关资料,欢迎拨打本报热线82003110联系我们。

  新闻延伸

  晋江五月节曾见有贴午时联的风俗。午时联比春联短小,不是蘸汁书写,而是用硃笔或黄色的雄黄酒写在黄纸上,贴于厅门。贴联时间必是节日的午时。联的内容多为辟邪祈福和怀思屈原。如蒲剑冲天皇斗现,艾旗拂地鬼神惊门高无碍齐公子,海阔难寻楚大夫之类。也有贴午时符,以避灾驱邪。南宋已有贴午时符之俗,吴自牧的《梦梁录》有此记载。

  ———摘自《晋江文化丛书第五辑民间风俗录》

  午时联摘录

  一曲莲歌传户外,三杯蒲酒饮楼前点出了古人端午节采莲、喝蒲酒的传统;

  海国中天处处樽开黄酒,江城五月家家门插青蒲写出了当地饮雄黄酒、门插青蒲辟邪的风气,而其中五月和中天又点出了传承习俗的具体时间;

  鼓报端阳天赐一门吉庆,符书正午节开四海财源道出了商人希望财源广进的愿望;

  虎艾引名标虎榜,龙舟助我过龙门是读书人期盼高中的心思。

[责任编辑:宪生]

标签:清末民初|端午民俗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管理员管理员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