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仁寿村: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革命老区村名片:仁寿村位于晋江市安海镇西北部,下辖上岭和后桥两个自然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安海镇唯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
1959年,为纪念革命烈士朱仁寿,上岭、后桥所在的大队改名为“仁寿大队”,1984年改为“仁寿村”。除了以烈士之名命名外,村中原培农小学也更名为“仁寿中心小学”。自此,村庄不仅留下了烈士的名字,也留下了红色精神。
近年来,仁寿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合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凝聚合力推动发展
翻开仁寿村的革命斗争大事记,从抗日战争时期起,仁寿村的民众就积极参与抗战。20世纪40年代,泉州中心县委派共产党员朱义斌到后桥、上岭开展工作。经过朱义斌的介绍,村里朱仁前、朱清河、朱永中等一批有识之士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后桥村成立党支部;1947年,上岭村成立武工队;1948年,上岭村成立党支部,红色薪火在这里点燃。
近期,作为泉州市2024年红色文化遗存优化提升项目之一,安海镇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优化提升项目顺利完工,其周边及室内环境焕然一新,并增设导览系统、展示屏滚动翻页互动装置等设备,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走进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仁寿村的红色故事,带领大家追忆红色历史。
据了解,安海镇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位于烈士朱仁寿故居。在解放战争时期,该故居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留守工作团主要活动场所,是重要的革命遗迹。
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遗迹,传承红色文化,2022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仁寿村党总支与烈士朱仁寿后代深入沟通,经家属同意后,启动对朱仁寿故居的保护性修缮,并借此创建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作为展示仁寿村红色历史的阵地和窗口。
在陈列室创建过程中,仁寿村组建了红色文化研讨工作群,集结市、镇、村退休干部朱清辉、王碧霞、朱景星等,以及文史爱好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挖掘仁寿村红色资源。同时,创建工作也得到热心贤达、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大家积极捐款捐物,为陈列室的布展工作出力。
随着陈列室建成投用,仁寿村还成立“红色讲解团”。今年81岁的老党员、仁寿中心小学退休老校长朱泗水就是其中一员。只要有空,他就会到仁寿中心小学为孩子们讲述仁寿村的红色故事。
“我们村是老区村,一直以来,村里、学校都很重视红色教育。我是1971年到仁寿教书的,当时清明节前后,学校就组织孩子们祭扫朱仁寿、朱祖抠两位烈士墓,并传承至今。”朱泗水说,红色文化是仁寿村的宝贵遗产,需要一代代接续传承。
“自从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投用后,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下,全体村民的心更齐了,推动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仁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翠云说,下一步,仁寿村将继续立足红色根脉,讲好红色故事,不断凝聚合力共识,绘就村庄发展新面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村旧貌换新颜
每天清晨,朱泗水喜欢在村里骑自行车锻炼。看着村中道路越修越好,他十分欢喜:“我们村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30年前,学校想招老师都很难。家住镇区的老师如果遇到下雨天,得把自行车停在隔壁村,再走路到学校。如今真的变化太大了,这不,最近村里又刚修好了一条路。”
这条新修的村道长200米,昔日是一条杂草丛生的羊肠土路。近期,这条路摇身一变,成为整洁平坦的水泥路。值得一提的是,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有14名村民无偿拆房让路支持建设,现实版“六尺巷”故事为村民津津乐道。
“这条路是干群齐心铺就的‘连心路’。正是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才让我们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朱翠云介绍,作为老区基点村,仁寿民风淳朴,村民深明大义,近年来,村中多条道路建设的背后都有村民主动拆房让路的感人故事。
改变的不只有道路,还有乡村面貌。
走进仁寿村,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新民居整洁时尚,村民家门口的微庭院、微景观精巧别致,党史村史展示墙、有声图书馆、红色文化长廊在扮靓环境的同时,也营造了老区基点村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朱翠云介绍,近年来,仁寿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干,以及将人居环境治理相关要求写入村规民约等,推动全民共参与的方式,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人居环境整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仁寿村围绕房前屋后脏乱差、基础设施老旧等问题,有序推进拆搭盖、清垃圾,提升基础配套,绿化、美化村中环境等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仁寿村的朱老伯闲暇时总喜欢带着孙子到村老人活动中心综合楼旁的微景园里玩耍。然而多年前,那里还曾是“脏乱差”的家禽饲养地,环境脏乱、蚊虫多,严重影响村庄人居环境。
为了改变旧貌,仁寿村“两委”积极入户,走访周边村民,经过沟通协调,涉及该地块的7名村民同意借地造景。如今,走进该微景观,可见其保留了原有地块上的龙眼树,景观内铺设了鹅卵石步道,并搭配有夜景工程。这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大家提供了日常休闲新去处。
除了因地制宜补齐村庄基础设施短板外,仁寿村还以“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党建引领,汇聚各方力量,以实际成效提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自从位于仁寿村老人活动中心3楼的“至乐书屋”揭牌开放后,这里就成了村民休闲阅读、学习“充电”的好去处,同时也成为村里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亲子教育的复合型乡村文化空间。
“村里建设‘党建+’邻里中心后,每个月都开展各式各样的邻里活动,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了。”仁寿村老人会会长朱建锥说。
眼下,仁寿村除了积极谋划乡村建设外,也在谋求乡村发展的新机遇。近期,下洪仁寿园区标准化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建设旨在盘活仁寿—下洪低效用地,谋划打造综合产业园项目,以园区标准化建设招引产业项目落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仁寿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热心乡贤、社会贤达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村民的齐心与合力。”朱翠云表示,将继续发扬老区村的革命精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盘活村内资源,努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将仁寿村建设成为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记者 林伊婷 秦越)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