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回望与召唤:侨刊的叙事策略——以《晋江乡讯》菲律宾版为例

www.ijjnews.com   国际传播与媒介话语研究  2024-07-09 18:32
  

中国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拥有着全球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侨胞。《论语》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经过两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民族交融,“寻根问祖”成为大多海外华人的经典议题。此时,“侨刊乡讯”这一独具跨文化特色的传播载体在联络侨胞、传递信息、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聚焦入选2023“中国好故事”网络国际传播精品案例的《晋江乡讯》“菲律宾版”,分析其专版内容的叙事策略。

一、案例背景

侨刊是指为华侨、华人社区出版的报刊或杂志。它们主要面向居住在海外的华人读者,内容通常包括新闻报道、文化介绍、政策解读、经济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试办了一批国内统一刊号的侨刊乡讯,[1]《新宁杂志》《集美报》等侨刊应运而生。

(图1:《新宁杂志》等侨刊封面)

随着传统纸质刊物的对外传播空间逐渐被新媒体所挤压,侨刊借此寻求有效的革新之路。《晋江乡讯》通过媒体合作、创新版面等形式增强海外传播力,成为近年来有效创新的侨刊代表案例之一。

二、《晋江乡讯》“菲律宾版”:聚焦地方,讲好闽南故事

菲律宾与福建晋江的“乡缘”由来已久。被尊为“菲律宾国父”的扶西·黎刹(Jose Rizal)的祖根恰位于福建晋江上郭村。[2]2002年,晋江上郭村也建起了一座和马尼拉(菲律宾首都)“黎刹纪念广场”同样造型的黎刹雕塑,并由时任的菲律宾总统亲自为纪念碑奠基。而现有旅居菲律宾的华人中,有100多万晋江侨亲。晋江作为菲律宾侨亲的故乡,具有天然的亲近性,成为对菲传播的重要窗口。

(图2:2002年建成于晋江上郭村的黎刹广场)

《晋江乡讯》由晋江市人民政府主管、晋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办,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近年来,《晋江乡讯》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自2022年6月16日起,与菲律宾《世界日报》合作办刊,在该报推出《晋江乡讯》“菲律宾版”(以下简称菲版),每月两期,每期一版,已发行47期。

(图3:2024-5-16期的《晋江乡讯》菲版)

《晋江乡讯》菲版从小切口、小议题出发,弱化国别、政治等宏大背景,专注传递晋江乡情,唤起旅居在外晋江人的乡土记忆。《晋江乡讯》菲版的创办旨在以闽南文化为桥梁和纽带,密切海内外晋江人的情感联系。该刊根据菲华社会读者的特点和需求,由晋江市融媒体中心《晋江乡讯》社每月精选内容,由《世界日报》社进行编辑、出版与发行。

三、案例分析:开辟特色专版,乡愁叙事融通传播壁垒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侨刊的传播方式、内容生产和社会影响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侨刊与身份认同、侨刊的跨国传播与全球化问题、侨刊在海外塑造的媒体生态、技术与媒介变迁对侨刊的影响等多个方向。

有研究关注到北美华文媒体对华人身份认同和社区互动的影响,指出侨刊在促进社区凝聚力方面的重要性[3];也有学者分析了数字媒体给新西兰、英国等地华文媒体带来的影响,研究数字技术对传统侨刊的替代和补充作用。[4][5]

侨刊作为华文媒体的一种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他乡叙故情”的媒体定位,相较于其他华文媒体在社区中发挥的联络、讯息传播作用,它更像是来自远方的“家书”,叙述故乡土地发生的新变化。过往研究多从宏中观层面关注侨刊所发挥的社会影响、所塑造的媒介生态,本文则选取《晋江乡讯》菲版30期(第18-47期)中的专版报刊内容,基于微观视角分析《晋江乡讯》菲版在对外传播时所采用的叙事策略。

(图4:议题分布图)

(一)「乡愁叙事」成为专版叙事的主基调

报纸专版是稿件资源整合的集中体现,在版面中位置显著、重点突出,是报纸版面特色的代表之一。《晋江乡讯》菲版设专版部分,展示丰富的晋江侨文化。88篇报道中共30篇专版文章,几近于每期覆盖,专版栏目最常见的为“侨厝风情”“他乡路故乡名”“南洋往事”“老·闽南”等,报道主体建筑居多、人物其次。且常采用追忆历史的方式叙事,例如有专版刊登“新闻综述”,主要介绍晋江市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其中引用了宋元时期“商道南洋”(宋元至清晋江人下南洋闯荡)的历史讲述晋菲渊源。

(图5:“商道南洋”示意图 图源“地球知识局”)

(图6:30期专版名称、数量及关键词统计)

30篇专版内容中,复现频率较高的是“故乡”、“集体记忆”、“根系”等关键词,刊物专版中的乡愁叙事特征明显。“乡愁”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形式, 也是文学审美语境中的一个“基本范畴”。[6]当代文学中“城市异乡者”的身份挪用到全球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海外华人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漂泊的身份与认同的焦虑”。

因此,侨刊的对外报道多借助有关故乡的符号资源,在异国他乡为华人提供联结家乡的叙事语境,将“乡愁”具化为有庇护意义的历史建筑、有集体记忆的文化习俗和人物形象,以此动员侨刊受众的情感。《晋江乡讯》菲版精准定位“旅菲华人+晋江乡籍”双重身份的受众,在专版中诉说晋江乡愁,搭建“晋菲”两地的地缘“侨”梁。

(二)关注乡愁的叙事场所

乡愁是一种自传体记忆的情感过程,乡愁的表达通常具备场所叙事的基本属性。[7]《晋江乡讯》菲版专版中主要利用故乡建筑、历史人物作乡愁叙事。在“侨厝风情”“他乡路故乡名”栏目下,该刊选取晋江侨史馆、菲律宾具有晋江特色的地名为主题,报道中菲特色混合的地域,表现晋江人对其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认同。

例如《中菲混合特色的大集镇——三宝颜市新晋江》讲述了晋江人吴克诚家族开发并发展至今的菲律宾“新晋江”,“新晋江”的崛起也成就了享誉中菲的三大华侨家族。类似的地域还有菲律宾描东岸省及时小学、新加坡晋江学校等等。

(图7:“他乡路故乡名”报道专版)

(图8:晋江侨史馆存有的侨批

专版通过文本报道生动地描述乡愁记忆场所的特征,表达、建构与诠释地方,唤起侨乡的思乡情感。翻开“侨厝风情”“侨馆风采”的栏目,报道多采用“场所+历史+人物”的要素,从晋江著名的侨建筑、侨史馆出发,回忆建设晋江的海外华人,讲好地方侨乡的建设故事,并着墨于晋江侨胞的拳拳爱国心。

这些场所的报道也为晋江侨乡提供了回望故乡的契机,不论是捐赠记录还是一封封侨批,晋江的场所叙事联结古今及海内外,向海外华人表达了“根系依旧”的故土意蕴,成为《晋江乡讯》菲版专版的叙事特征。

(三)强调个体叙事的身份认同

叙事的隐喻在于故事即生命,讲述即跳动的脉搏,能有效动员受众,构造共情的社会情境。[8]《晋江乡讯》菲版在“华侨往事”“南洋往事”等人物专栏中,选取了赴南洋建设的晋江人,讲述其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例如南洋机工、爱国华侨的突出代表杨振殊等。这些人物或是促进了菲律宾、南洋的当地建设,或是象征了旅菲晋江人的实业功绩与爱国情怀,将个体的形象融汇到乡愁叙事之中,强调华侨的身份认同。

(图9:“华侨往事”报道专版)

(图10:南洋机工影像,全称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

历史上一批批晋江人南下,为菲律宾当地带去了社会建设力量,发展商业、拓土更荒,是不可忽视的声音。美国学者苏珊·兰瑟(Susan S.Lanser)把叙事声音划分为作者型叙事声音、个人叙事声音和集体型叙事声音。[9]该刊专版的叙事主体虽由第三人称的媒体讲述,但报道对象既包含个人,也包含鲜活的集体,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资源在侨刊版面中重现,从历史痕迹中追寻存留至今的华人精神、文化元素等,力图再通过现代传播的主体向华侨华人传递重要的根系精神,借此来凝聚华人群体的身份认知,辐射地方文化影响力。

四、结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侨刊关注海外华侨特别的文化融合背景,承担着古代“乡书”的传讯作用,讲好乡土故事,折射中国的发展状况,向侨乡发出“召唤”的声音。回望历史,近代的侨刊不仅是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维护权益、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和教育的重要载体。

历经沧海桑田,现代社会中的侨刊应转而在信息传播、服务华侨华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形式和传播环节上有所创新,促进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侨刊可谓是小而精的对外传播阵地,在未来,关注侨刊的发展、创新与效果是建设我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不可忽视的一环。

①注: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参考文献:

[1]王文津.办好侨报服务侨乡的实践与思考——兼谈侨刊乡讯的外宣功能[J].新闻记者,2006(09):85-86.

[2]林少川.菲律宾国父黎刹根在中国[J].寻根,2000(06):45-51.

[3]Zhou, M., & Cai, G. (2021). Chinese-Language Media in North America: Diaspora, 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47(12), 2775-2792.

[4]Lin, W., & Song, W. (2020). Digital Diaspora: WeChat among Chinese Migrants in New Zealand[J].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176(1), 49-62.

[5]Fung, A. Y. H., & Chen, H. (2022).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language Media in the UK: A Digital Turn?[J]. Global Media and China, 7(1), 68-83.

[6]陈超.“乡愁”的当代阐释与意蕴嬗变——中国当代文学乡土情结的心态寻踪[J].当代文坛,2011(02):78-81.

[7]洪学婷,黄震方,陈晓艳,等.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地理科学,2021,41(01):55-63.

[8]陈刚.作为竞争与疗法的叙事:疫情传播中个体叙事的生命书写、情感外化与叙事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0(07):97-106.

[9]Lanser, S S. Fictions of Authority: 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M]. 1.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69.

文案/排版:鲁孟琳

审核:陈超然

指导老师:吴明华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标签:侨刊
稿源: 国际传播与媒介话语研究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