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安海71岁林花片:每天都看碗糕“笑”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12-13 15:52
  

  “碗糕”,在闽南人的味蕾记忆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一碗豆浆或者一碗花生仁汤配上一块碗糕,大抵是每个闽南人都吃过的早餐了。过去,家家户户都会炊碗糕;现在在咱厝晋江,很多地方都有做碗糕的老手艺人,像内坑的黎山村、安海的坝头村等,因为做碗糕的人多,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碗糕村”。此外,还有许多做碗糕的老手艺人散布在晋江的各个村庄里,安海林厝村就有一家传承了三代、卖了半个多世纪的碗糕铺。这家碗糕铺的“掌门人”是71岁的林花片,她制作碗糕已经有39年了。

  传承52年的古早味

  清晨,只要走过晋江安海镇前埔村林厝自然村林厝二里52-1号,便能闻到一阵阵香甜的碗糕味。这里便是林花片制作碗糕的加工点。

  “我今年71岁,做碗糕39年了。”林花片一边说着,一边将篮子里的瓷碗摆放在蒸盘上,小小的瓷碗一个接一个整齐地列队摆在蒸盘上,呈现出朴素的美感。“这一盘一般有67个或66个,每天要摆100盘左右。”林花片说,她们每天都要做六七千个碗糕,遇到年节,每天则要做上万个。“做了30多年了,没有停过。”

  林家做碗糕的历史要追溯到52年前。“那时,我公公到陈埭开了一个碗糕铺子。他做了13年后,我才去接手,当时只想着去帮忙做一做,没想到一做就快40年了。”林花片说道。

  起初,林家碗糕铺子开在陈埭鹏头村,一直沿用传统的柴火灶。“那时每天要做100多斤,晚上9点就开始做,要做到早上5点。”林花片说,做好的碗糕大多数批发给糕点贩子,剩下的就要自己挑着去卖。“挑着担子到鹏头、四境去卖,边走边吆喝,‘碗糕’的声音一出去,就会有很多人出来买。”林花片很自豪地说,陈埭周边很多人都是吃着她的碗糕长大的,“很多老客户一到时间点就会等着买。有的买碗糕当早餐,有的是当点心,小孩子饿了或者馋了,给他一块碗糕,小孩子就很开心。”林花片说,很多去海滩作业的讨海人也都会买碗糕去当早餐、做干粮。“每天卖完要用2个小时左右,卖完就要回店铺里继续泡米制作。”

  “以前卖一块碗糕才两分钱,从两分钱做到现在一块五。”林花片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做碗糕,除了春节期间休息六七天,其余时间风雨无阻,“刮风下雨也要吃早餐呀,有人吃早餐,我们就要做。”

  9年前,林花片将陈埭的店铺收了,回到安海家中继续这一传统味道的制作。“年纪大了,回来家人身边做,女儿可以帮着一点。”林花片说,过去都是自己一个人做,很辛苦。为了能把这一古早味继续做下去,她回到安海,把手艺教给女儿。如今,女儿接手了大部分的活计,让她省心了不少。

  上万个瓷碗 坚持出好味道

  制作的地方变了,味道却不曾改变,许多陈埭的老客户还惦记着吃了几十年的老味道,专门来订购。传统的味道也俘获了周边村邻的心,“林记的碗糕好吃,我们附近的村子都吃她家的碗糕。”安海庵前村的沈诵屉说,虽然庵前村与林厝村距离挺远的,但是人们还是会特意去买林家的碗糕吃。

  为什么林家的碗糕会让人念念不忘呢?林花片说,碗糕要好吃,是有“秘诀”的。“米要用好的米,还得是陈的米。打的浆要厚,蒸的温度要控制好,蒸出的碗糕才会‘笑’,才会软润好吃。”

  制作碗糕用料很简单,只要有大米和水就能做出来。但要做出好吃的碗糕,却不是简单的事。“制作碗糕从选米开始到装袋结束要十几个工序,从第一步选米开始就很有讲究。”林花片介绍说,首先要挑选好的米去水中浸泡,浸米要两三个小时。“我们家的米选用了三种米,按比例混合去制作,这也是我们家碗糕好吃,和别人家味道不一样的原因。”原来,在制作碗糕的数十年里,林花片发现单纯用碗糕米(泉州人把制作碗糕的大米叫作碗糕米)味道香气都比较一般。她尝试着把不同的米混合在一起制作,最后挑选出了两种米和碗糕米混合,终于制作出了她理想中的充满了米香的碗糕。“我舍得用好米,你看五常米做出来的就是香。”林花片说,除了用好的米以外,米还必须是陈年的,“当季的米做出来的碗糕会粘嘴粘手,一定要用陈米,水分消了,做的碗糕才会好吃。”

  选米后浸米,浸米后要将泡好的大米倒入磨米机中磨浆,磨米时加的水会影响浆水的厚薄,“加水量要控制得好,浆水太厚太薄会影响碗糕的品质。”林花片说,磨好的米浆要发酵,这是制作碗糕最重要的一步。发酵时长根据天气冷暖而定,从8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不等,“天气冷的时候发酵时间长,天气热的时候,发酵时长则比较短。”发酵完加入白糖或红糖,搅拌均匀,再把搅拌好的米浆分装到瓷碗里,然后上炉去蒸,“一般蒸25分钟到30分钟左右。”林花片说,蒸出来的碗糕要趁热从瓷碗中取出,凉了就取不出来了。取出装袋打包好,制作流程才算完结。她一边说着,一边从瓷碗取着碗糕。只见她一手握着瓷碗,一手一掐一扭便完整地把碗糕从碗里剜出来,动作一气呵成。

  林花片手中的瓷碗是特别订制的,“一直以来我们都用瓷碗做,用瓷碗蒸出来的碗糕,更卫生、更好吃。”因为长期用瓷碗制作,林花片家的瓷碗用量很大,家里长期备着上万个瓷碗。“每次都要定做五六千个,一些旧的磕破角的会扔掉,再补充进来。”

  “平时做七八十斤,节假日,或者初一、十五前一天都要做两三百斤。”林花片告诉我们,她每天要做五千多块碗糕,过年过节就要做上万块。单是洗一万多个瓷碗,三个人就要花费半天的时间。“现在很多人会用纸杯做碗糕,省事不用洗,可是纸杯做出来的碗糕不卫生也不好吃。”这些年,林花片坚持吃的碗糕一定要用瓷碗,只有在逢年过节,客户要求做一些祭祀用的“福杯”碗糕时,才会用纸杯蒸。“这些碗糕上面都会用红色素‘点红’,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果是日常吃的上面就不会点这个红点。”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古早味

  去年,林花片的女儿林阿黎将传统的柴火灶升级成了现代工艺,规范了生产流程。

  “我们将柴火升级为电蒸汽炉,更卫生,出品也更好。”林阿黎说,柴火灶靠人工控制火候,出来的品质不稳定,“柴火的干湿程度会影响温度,用柴火温度不好控制,出品就有好有坏。而且制作过程中,柴火灰也会飘到碗糕上,不卫生。我们升级工艺后,保留了原来传统的好味道的同时, 更卫生,温度控制得更好,碗糕蒸出来的品质也就更稳定。”

  “从我爷爷开始做碗糕到现在,我们家做碗糕50多年了,现在母亲年纪大了,舍不得这门手艺,我接手起来做,一个是想让她安心有人传承她的手艺,一个也想让这门手艺有更好的发展。”林阿黎说,为了升级整个生产车间和生产工艺,她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升级后,母亲不用那么劳累,只这一点就值得了。

  “现在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不用烧柴火就省了不少力气。”林花片说。记者看到,林花片的手因为长期洗米、洗瓷碗,手指都被泡得发白,而长期的劳作也让她的腰和腿脚伤病不少。

  林阿黎不仅将制作工艺升级,也将碗糕的销售打开了新的局面。过去,林花片挑着担子四处吆喝;现在,林阿黎将自家的碗糕卖进了现代大超市里,一盒一盒摆上了超市货架,送到了各大菜市场的糕点铺中,“很多人还通过微信、网络来购买。”林阿黎说。

  “好了好了,这一炉可以出炉啦。”林花片母女俩将蒸炉中一盘盘的碗糕转移到案板上,刚刚出炉的碗糕在小小的瓷碗里绽放出一朵三瓣的花来,“我们说这是碗糕‘笑了’,如果做出来碗糕没有‘笑’,那就失败了。”林花片说,闽南有句俗语:煎粿蒸糕发新年。因为制作碗糕需经过发酵,便取其“发”的寓意,代表着发达、发家致富等,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另外,发酵过程把握得好,蒸时火候控制得当,碗糕的顶部就会像开花一样,又像“笑脸”,象征了喜乐。“虽然做这个很辛苦,但是每天看碗糕‘笑’,我也跟着开心。”林花片说道。

(记者 黄海莲 陈巧玲)

标签:安海|碗糕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