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两栋远和楼 一颗感恩心——走访英林湖尾村古厝集群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09-25 09:11
  

  晋江英林镇泳装时尚小镇第二届泳装嘉年华将于28日至30日在英林镇湖尾村举办,首次将古厝文化与时尚秀场结合。湖尾村至今还保留着闽南古大厝50栋、祠堂1栋、家庙和宫庙各8栋。昨日下午,记者探访了两栋不同时期的远和楼,听村里78岁老人苏全悦讲述一段尘封的乡愁故事。

新远和楼

红砖远和楼

  两栋房子的主人均是英林湖尾村旅菲乡贤傅孙远,一栋落成于1947年,一栋落成于1956年。前者为砖木结构番仔楼,外部以红砖墙白条石为主,被乡亲们称为“红砖远和楼”,目前傅孙远的亲同居住其中。后者为中西合璧风格的“新远和楼”,是村中番仔楼中的典型代表;今年7月20日,英林镇人才驿站、泉州市乌篮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英林青创驿站、青创食堂等四个项目进驻古厝,激活古厝活力。

  站在英林青创驿站门口,一块块垒砌的条石、一根根站立的石柱,一块块斑驳的木板,似乎见证着湖尾华侨远渡重洋的奋斗历程,也寄托着乡贤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傅孙远致富不忘家乡,值得尊敬和怀念。”今年78岁的湖尾村村民苏全悦告诉记者,1905年出生的傅孙远从小父母早逝,得到堂兄傅孙国等人的帮助,前往菲律宾拼搏奋斗。事业有成后,他选择在家乡建了两栋番仔楼,取名“远和”是因念及堂兄傅孙国携助之恩,“远”取自名字当中一字,“和”代表着手足之情,同闯天下、同心同德,和睦相处。

  十年间,傅孙远为何在家乡建两栋房子,这两栋房子对湖尾影响几何?苏全悦回忆,“红砖远和楼”楼龄与他年龄相仿,楼房1947年建成,他1946年出生。他是听着远和楼故事长大的。1955年,“新远和楼”在村子西面的傅厝头一旧厝地上筹建时,旅菲乡贤苏远尚昆仲也在村子东北角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侨厝。两座双层的五间张两落的侨厝在同一村庄建设,在当时晋南地区的农村住宅中是比较罕见的。“两座大楼所用的砖、瓦、石、木材、白灰红土全靠人工搬运,当时全村16岁以上男劳动力大部分到距离村庄三四公里的陈山村石窟扛石头,每趟赚取5毛钱工钱。杉木、红料全部是用船运至海口,再由人工搬至厝场。”一时间,整个村庄忙碌起来,村民们有钱可赚,能补贴家用,让乡亲羡慕不已。

  谈起这位情牵故里、心系家乡的乡贤,不少湖尾人心中充满感激。“我在‘红砖远和楼’住了近10年。”今年74岁的湖尾村民傅子概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家里住宅拥挤,家里容纳不下他和5个妹妹,他就选择到此借一间住。据了解,湖尾村至少有10户家庭在“红砖远和楼”借住过,他们有的借屋结婚,有的借屋过渡,直到自己有了住处才搬离。

  聆听着这两栋远和楼的故事,徜徉于湖尾的村巷弄里,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新鲜感并存,既留住了一抹抹故土情深的乡愁,也开启了文体旅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 王昆火 通讯员 许筠钰)

标签:古厝集群|远和楼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