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东石68岁颜丽碧:那些“讨小海”的日常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09-20 15:59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们习惯称以海为生的渔民为“讨海人”。都是讨海为生,可“讨海人”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出远洋捕捞,有的人驾小船在近海撒网,而有的则在近海滩涂上捕捉小海鲜谋生,后者便是人们常说的“讨小海”。

  以“讨小海”为生的人们,潮落而作,潮涨而息,捕捉着滩涂上的小海鲜养家。如今,专门从事讨小海的渔民越来越少,且都上了年纪。在咱厝东石镇盐场附近,原先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讨小海,如今只剩下十几个人以此为生,68岁的颜丽碧便是其中一个。

  今天,我们便跟随她的脚步,去看看“讨小海”人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每天在淤泥里待四五个小时

  农历八月初四早上5点,颜丽碧已经下海了。“讨小海几十年,潮水大概什么时候退什么时候涨都很清楚,有时候来了还没完全退就在岸边等,水退到能看到网笼就可以下去了。”诚如颜丽碧所说,日经月累的实践,让讨小海的人熟知海水的潮涨潮落,大家都会赶在潮水将退未退时到海堤上等候,不管严冬酷暑,还是半夜三更。

  “早上5点多开始下海,到10点多开始涨潮的时候返回,要在滩涂淤泥里待四五个小时。”颜丽碧一边翻着网笼,一边说道。这是靠近岸边的一排网笼,翻网笼的时候都是由远到近,从早上到现在,她已翻遍了数百米的滩涂。

  “我22岁嫁过来,便跟着丈夫讨小海。”颜丽碧的丈夫蔡尤利今年72岁了,从13岁开始以讨小海为生。夫妻俩在滩涂上放置了两三百个网笼,这个网笼也叫“火车网”,放网时,两头扎紧,中间是一节一节的网笼,螃蟹、章鱼等会从中间的网洞爬进网笼里,然后向网笼两头爬去。网笼设计巧妙,这些螃蟹、鱼虾进来容易出去难。翻网的时候,有没有收获重点看网笼两头便知道了。

  “我们在这片滩涂有几十个网笼,在其他地方还有两三百个。一般我们都分开劳作,两个人每天加起来可以翻100多个网。”颜丽碧指着不远处的成功大桥说,老伴蔡尤利就在那边干活呢。站在岸边望向成功大桥,桥下的大片浅海滩涂对于讨小海的人来说便是营生的金滩银滩。在这片滩涂上,他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像地上的田一样,把网笼放置在固定的位置,然后隔两三天再来收获一次。

  卖鱼补网不停歇

  “讨小海”,一个“讨”字,道出了渔民对海的敬畏,也道出了渔民生活的不易。他们通过徒手或简单的工具,挖掘一些滩涂上的贝类、跳跳鱼、土龙,利用网笼抓捕一些螃蟹和章鱼。听上去似乎很容易,但真正站到滩涂上,就知道有多难。

  “一下到滩涂就会陷进去,浑身都是泥,我们都要用胶鞋和绳子包好才下去。滩涂上蚊子很多,要穿两条裤子,不然整条腿都会被咬。”颜丽碧推着用塑料水桶做的鱼篓走向岸边的一个网笼,水桶下放着一块橡胶垫,方便水桶在淤泥上推着走,而颜丽碧的双脚在淤泥里要一抽一抬才能前进一步。下海时,她带了一瓶矿泉水,就放在鱼篓里,因此水瓶沾满了泥。口渴时,颜丽碧拿起来就喝,嘴唇沾上了泥,她也不在意,继续在滩涂上跋涉。

  “每天都要来,一个网一个网地翻,能收多少是多少。”颜丽碧说,遇到台风天更要下海,“得看网笼有没有固定好,有没有被风浪刮走。一个网笼要100元,如果被风刮跑了,损失就大了。”对于以“讨小海”为生的他们来说,网笼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上午10点,颜丽碧翻完最后一个网笼,回到岸边。收完网笼,如果海水已经涨上来了,就用海水将渔获冲洗干净,然后再将浑身的泥浆冲洗掉。此刻,海水还未涨上来,颜丽碧便找着一处积水,将渔获和脚上的胶鞋冲洗干净,然后骑上自行车回家。

  今天,她收获了一些青蟹、小章鱼,还有一些蛏子。“那些蟹要分开,不然互相夹到会夹死。”;回到家中,丈夫蔡尤利已经先行到家了,今天他的收获也不多。颜丽碧将鱼篓交给丈夫后,赶忙进屋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急忙把早上抓获的那一袋小章鱼给客户送过去,“这是别人预定的,先送过去。”说完,颜丽碧骑着自行车匆匆而去,不多时,又笑眯眯地回来,“一斤九,卖了200元。”颜丽碧跟老伴说着,转眼已经到中午,她顾不上休息就忙着去做午饭,“下午3点多要把鱼获拿到市场去卖掉,有时候卖很快,有时得要卖到6点多。一天下来,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

  一有空闲时间,颜丽碧还要修补收回来的网。“平时放网,在滩涂的泥浆里摸爬滚打都不算什么,最辛苦的还是收网。”颜丽碧说,网上会寄生很多海蛎,如果不管它,会长大,破坏网笼,不小心还会割伤手。要把网笼埋在淤泥里,经过一段时间,等海蛎苗死掉海蛎壳变脆,再把网挖出来洗干净。修补的时候要用钳子将海蛎壳夹碎,再把破了的网补起来。“补网是后面学的,一个网笼那么贵,要用很久。”颜丽碧一边说着,手上的梭子在网笼上飞快穿梭着。

  “年轻人都不爱做了”

  颜丽碧说,“讨小海”不仅要识水时,也要识海货。“初一、十五早涨晚涨,初三、十八九见光海内走,初九、廿三蚵篮返挑,初十、廿五小水肚,廿六起水目,一日晚5里,二天晚一早起。”这些水时谚语口口相传下来,告诉着人们潮涨潮落的规律。而“一鲂二虎,三城门四竹鼓。五月土耳,六月螺野仔袋。七鲟八鲎九虾姑,勤勤弯腰,十月虼仔、猴鲟满海埔,入冬跑空空。”这些关于海货的歌诀,也告诉着人们每个季节的收获。“我们都是三月收网休息,六月开始抓青蟹,九月到来年三月就抓小章鱼。”

  其实,“讨小海”除了靠经验,更多的是靠运气。因为时间、运气的不同,收获也会有所不同。颜丽碧每天最开心的莫过于抓到好的渔获,“有一次抓到一只一斤重的土龙,高兴极了。”

  “做这个很辛苦,年轻人都劝我们不要做,可是讨海这么多年了,我们不舍得停掉,能多做几年是几年。”颜丽碧说,讨小海不是一件容易的营生,天气热的时候常常被毒辣辣的太阳晒脱皮,手脚也常常会被锋利的蚵壳割到伤痕累累,收入又不稳定,现今村里年轻人都没人愿意做。“村里现在只有十几个人还在讨小海,年纪最大的八十几岁,小的也有60岁了,太辛苦了,年轻人都吃不了这种苦。” 颜丽碧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等到做不动的时候,可能这个营生也就消失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讨小海”这种渔村代代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知道等到颜丽碧这代人做不动的时候,滩涂上那道讨小海的风景线还能不能看得见?

(记者 黄海莲 张汉阳)

标签:东石|讨小海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