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和“村超” “下半场”怎么打?
去年,“村BA”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村迅速破圈,火爆全网。今年以来,类似“村BA”的篮球比赛和“村超”足球联赛分别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和榕江县举行,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并给当地的旅游、文化、经济带来巨大红利。
“村赛”有什么魔力,何以在短时间内征服了大众的心?
一方面,它的破圈有赖于运动员和赛事组织者的长期积淀。虽然都是业余人士操办,但无论是台盘村的篮球,还是榕江县的足球,其实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办赛经验——榕江县县长就曾透露,榕江县38.5万人口中,接近5万人会踢足球、喜欢踢足球,榕江县拥有14座免费开放的标准足球场,仅一县就能轻松组成20支球队。因此,当他们“被看见”,他们的专业表现大大超出外界对业余足球和篮球赛事的认知和预期,迅速形成了爆点。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过去专业直播平台对于体育赛事转播的垄断,从技术角度而言,一台手机就足以将“村赛”呈现在千万观众面前。
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民俗文化也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并且和体育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应。腌鱼、牛瘪这些特色美食全场飘香,贵州乡村的特色服饰和民族舞蹈美轮美奂,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比赛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一场民俗嘉年华。比赛直播间也成了带动旅游经济的“带货直播间”。借助去年“村BA”的势能,今年上半年举行的贵州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仅仅3天4场的比赛,台江县就接待了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榕江县在周末举行的“村超”,也在短时间里累计迎来了游客42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还辐射到其他周边产业。
此外,“村赛”在舆论场上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对一些顶级职业赛事组织和比赛水平长期以来不甚满意的一种情绪代偿。当少数顶级运动员的敬业精神经常缺位,乡村业余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出的那份投入和热爱,就显得具有感染力,更显得弥足珍贵。
近日,农业农村部、体育总局发布通知,将组织开展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大赛分基层赛、大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总决赛则将于“村BA”的创始地点贵州省台江县举办。“村赛”的成功进入主流视野,它的模式能否全国推广?
以体育为媒,串联起乡村的文化展示、经济商业发展和人民业余生活的丰富,体育已经展现出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多元功能价值。“村赛”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它可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民体质,带动地区旅游经济。但是,当“村赛”推广到全国,还是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比如,原本完全自发组织的“村赛”升级为全国比赛,会不会因为奖金或其他衍生出的考核指标,让参赛者增加压力,影响了比赛的纯粹和乐趣?“村超”和“村BA”的破圈,除了自身的优势之外,也因其具有稀缺性和新鲜度,当“村赛”铺开,如何最大限度避免人们注意力的稀释和审美疲劳?
又比如,虽然足篮球有较高的群众基础,但各地乡村仍然可能在场地条件、参赛人员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既增加竞争的充分程度,又避免过度投入资源造成浪费,个中平衡也需要把握。
此外,虽说人们调侃“足协对‘村超’最大的帮忙,就是不要帮忙”,但是,“村赛”变成全国赛事,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和赛事安全,对于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资质,对于体育场的设施,势必需要更严格、更专业的审核。即便足协、篮协不直接参与,也应有其他职能部门加入。
人们期待这些根植于民间的运动保持纯粹和“乡土气息”,喜爱它自下而上生长的活力,但随着赛事范围扩大和规格升级,势必面临专业的介入。专业意味着公平和安全,但也可能减少“野生”的蓬勃活力,两者之间的平衡,也需要行政部门在办赛过程中保持谦抑,多费思量。
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过去相对侧重城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和群众性活动开始向乡村倾斜。而乡村振兴,也需要更多的载体来呈现它的活力和魅力。足球和篮球固然已经被证明是上佳的载体,但其实还存在着更多其他选择。因此,在鼓励乡村对“村赛”重在参与的基础上,也可以引导乡村寻找更适合自身情况的其他特色体育运动。
无论如何,“村BA”和“村超”的核心价值,并不会改变——就像范志毅评价“村超”所说的那样,这些民间赛事最重要的是“将人们联结在了一起”。
6月下旬,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在台盘村举办,标志着“村BA”全国赛正式启动。赛事秉持农民主体、务实简约、农趣农味,各省区市将以农民为主体组建参赛队伍,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和现有场地设施自行组织办赛,经基层赛、大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于金秋十月决出全国总冠军。有理由相信,这一赛事也将从各个层面,为“村超”的全国赛“打个样”。
“村BA”和“村超”的“下半场”,值得期待。
(羊城晚报记者 赵亮晨)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