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利郎少年美育计划站上新起点 “艺术生活3·穿行中国”教师培训举行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05-16 15:33
  

  日前,全国各地的梦想老师齐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参加“艺术生活3·穿行中国”课程培训。

  据悉,“艺术生活3·穿行中国”梦想课程教师培训由利郎简约男装赞助支持、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主办,意味着利郎少年美育计划开始了一个新起点——从研发进入课程试点阶段。培训由视觉艺术学院和华师大教育学部讲师、真爱学院项目小组组成的团队执行。

  该课程以服装中的华夏精神基本组成为线索,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空间环境、衣食住行等方面为主题素材,进行主题单元学习体验及服装创作实践;以“人文理解+艺术表达”为主要呈现形式,辅以辩论、表演等表达形式,通过思考、讨论、游戏、体验、探索来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交互与体验加深理解

  2022年,利郎简约男装携手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起利郎少年美育计划,历经近一年的课程研发与设计,形成了一套以服装设计为主线,以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为暗线的美育课程和材料盒子。

  本次真爱梦想课程教师培训是帮助来自全国13个省市共22所学校的一线教师,理解“艺术中国3·穿行中国”这一美育课程的目的与实施方法,通过“交互与体验的方式”,使教师们对设计思维与创造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真爱梦想课程的教师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集结,在稚造森林工作室创始人孙冉老师的带领下,对设计学院进行简单参观与了解。服装设计方向本科高级讲师吴嘉栋以学生的作品为例,讲解了服装设计创意的诞生过程。这里陈列的学生服装作品实物、大量的服装材料和制作工具,展示了服装设计诞生现场的真实模样。

  在圆桌会议中,吴嘉栋以两个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为例,讲解服装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并以国民品牌利郎为例,分析服装与生活的关系。在集体讨论自己认知服装的过程中,大家充分理解了服装艺术与生活、文化的关系,理解作为服装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不一样的思考方法。生活中很多元素可以形成艺术表达,艺术是一种审美体验,艺术不是只有艺术家可以参与的事情。

  在游戏中理解服饰美

  培训过程中,新锐服装设计师蔡铭益给教师们带来了特别的服装设计体验工作坊。

  在工作坊中,教师们能够亲自从创作者的视角,体验艺术创意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作品。

  完整的艺术教育包含艺术创作、审美、艺术批评、艺术史几个部分的有机组合。但“艺术中国3·穿行中国”作为一门启蒙性质课程,并不会让孩子们系统地学习服装设计,而是通过游戏、体验、创作,帮助学生们理解华夏精神在服饰美中的体现。在工作坊中,蔡铭益老师首先带领各位教师认识现代服装的多种要素,然后向各位教师发布了一个重大任务:完成一件有中国元素或地域元素的服装,并通过立体剪裁、材料搭配等环节进行小组创意工作。最后进行各小组的作品展示。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艺术,只是需要我们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颗能感受的心。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但艺术还需要练习,练习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这一课程目标出发,稚造森林工作室创始人孙冉介绍了“艺术中国3·穿行中国”课程盒子中,从课程大纲、教案、材料、视频到手册的基本使用方法,让所有教师都能够更好了解课程的全貌。

  以更生动的方式发现美

  作为普适性的课程,实施这门课的教师不一定要艺术专业出身,但需要掌握较为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鼓励、介绍新工具等方式,激发儿童对艺术主题和材料进行探索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作为一家综合时装企业,利郎简约男装发展至今已36年,其凭借积累下来的服装美学基础与实践聚集了大批专业人士,在美学教育上拥有丰富资源和充足实力。研发、推广“艺术中国3·穿行中国”梦想课程和美育课程盒子,以专业培训赋能教师,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课程中发现美,这也是利郎少年美育计划的初心。

  利郎简约男装期待未来更多的孩子在“穿行中国”课程中,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记者 施珊妹)

标签:美育|艺术生活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