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文体娱乐 >>正文

新主流电影领跑2022 中国电影砥砺前行未来可期

www.ijjnews.com   人民网  2023-01-09 17:06
  

  日前,国家电影局发布统计数据,2022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为300.6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55.11亿元,在总票房中占比为84.85%;全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7.12亿。

  过去一年,银幕故事风采不减,一批优秀影片在口碑推动下收获高票房,中国电影专注精品创作,迈出稳健前行的坚定步伐。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虽然电影业面临了一些挑战,但电影产业化加速的走向、市场管理的优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电影的自信自强和守正创新。

  新主流电影持续“破局”

  回顾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重要档期如约而至,多样的题材创作带来丰富的观影体验。其中,《长津湖之水门桥》《万里归途》《狙击手》《钢铁意志》等新主流电影一路高歌猛进,表现较为突出。

  《长津湖之水门桥》单片累计票房达40.67亿元,摘得2022年度内地公映电影的票房榜首。作为《长津湖》的续篇,此部在延续前作故事的基础上制作升级,全景式还原“三炸水门桥”的过程,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与信念。《长津湖》系列电影的突围,也彰显出新主流电影持续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长津湖》总监制、编剧黄建新曾表示,新主流电影之“新”,既体现在忠于历史,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创新和制作水准的升级,更体现了贴近观众的创作趋势。

  同样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狙击手》以小切口展示大情怀,将镜头对准战争中独特的狙击类型,讲述了一场殊死对决;《万里归途》依托中国外交真实撤侨事件,传递出生命至上的价值情怀。“《万里归途》可以说是新主流电影的一种新尝试,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都可圈可点。”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新主流电影需要多样化和多类型的创作,才能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整体来说,新主流电影的竞争力有所增强,创作态势、类型样态逐渐多维,持续引航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引领了电影市场的复苏。”丁亚平表示。在不断探索和自我突围中,新主流电影愈发契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想保持长期的前进势头,更需要持续的改革创新。

  现实题材尽显温情本色

  过去一年还是现实题材电影丰收的一年。《人生大事》以“冰冷”的殡葬行业为背景,喜怒哀乐间尽现人间温暖;《奇迹·笨小孩》从小人物出发,让人们看到时代洪流下的年轻人如何奋力奔跑;《妈妈!》将镜头对准阿尔茨海默病,在母女日常中表达爱可以对抗遗忘……光影之间尽是人生百态,不仅描摹出生动的现实底色,更以多重奏的温情本色抒发时代精神力量。

  “现实题材电影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主要在于体现了电影与观众的血肉联系,写出了小人物的奋斗与艰辛,以及未来的希望,具备温暖现实主义的特质。”饶曙光表示。这些本土化特点鲜明的影片,内容真实、情感真切,往往能够击中观众内心的柔软,收到良好的反馈。

  此外,还有一些电影尝试不同风格的杂糅混搭,比如《独行月球》将科幻题材插上喜剧的翅膀,带来更多创作上的可能;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脱胎于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又在故事内核及视觉表达上大胆加入现代元素……多样化的影片交相辉映,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观影选择,也为之后的电影发展不断积蓄力量。

  纵观过去一年,丁亚平认为,强化现实题材创作,同时出现各类样式,从历史到现实,从单维度到全方位,个性化的书写成为主流。“特别是很多新导演的出现,展现出中国电影新力量的不断涌现,也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希望。”饶曙光说。

  新年电影市场加速回暖

  随着影院的加快复工,观众的观影热情持续上涨,电影市场加速回暖。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春节档,已有《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深海》等多部影片宣布定档,丰富的影片类型让观众充满期待。

  如何推动电影市场更快复苏?饶曙光认为,要培养更多电影观众,尤其是让更多年轻观众将走进影院看电影当作一种习惯,从而扩大观众的基本盘,拓展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电影政策,来促进电影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质大于量的精品力作,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丁亚平表示,中国电影人既要深耕主题性创作的特点与规律,与大众化表达有机融合,为主流电影的艺术表达补充新养分,还要充分挖掘其他题材类型的拓展空间,探索电影创作的新可能,使中国电影生态更加丰富、平衡和健康。

  2023年,中国电影的新征程刚刚开始。接下来,要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坚定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中国电影人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标签:电影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