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小公园在晋江遍地开花(图为金井丙洲华侨公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傍晚时分,晋江英林镇三欧村一栋栋红砖古厝在夕阳余晖映衬下,更显诗意和古朴。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七旬老人欧阳秀端正走出家门,到附近的球场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好不惬意。
看到有人来,欧阳秀端停下来热情地和记者“话仙”。“你知道吗?以前一下雨,村里到处坑坑洼洼的,我出门都要卷裤腿。”欧阳秀端回忆道,“就说我家门前这条路吧,以前小车都开不进来,附近古厝都破破烂烂,垃圾成堆。现在村里变化真的太大了,‘如来如水’!”
老人居住的地方,就在村里有名的“网红”打卡点——古厝群旁边。这些百年古厝,经过修缮保护,留住乡愁,让在外游子对家乡有了更深的念想和牵系。
在成片的百年古厝基础上,三欧村经过巧妙构思,设计了忆昔园、农耕园、逸园、和谐三欧等15处微景观,串线成片,一处处承载乡愁记忆的公共空间被盘活,更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漫步在三欧村,处处都能感受到老砖旧瓦演绎的新生。
“这些地方以前都是倒塌闲置的古厝民居,一度被村民拿来养鸡鸭,甚至有的变成垃圾场。”三欧村委会常务副主任欧阳名仕告诉记者,这几年,村庄经过整治,老厝焕发新活力,环境提升的同时,也留住了闽南传统文化,村民越来越有归属感、认同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欧阳名仕备受鼓舞,更信心满满,“我当村干部已经16年了,亲眼见证了三欧的华丽蜕变。今后,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竭尽所能、发挥所长,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2017年以来,晋江探索采用“微改造”方式开展乡村建设,逐渐形成“五微五营双创”活动体系,为乡村建设带来了新思路,释放出大能量。与此同时,晋江还立足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乡村现有的古民居、滨海、侨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每到周末,作为“黑茶古”传统制陶工艺发源地,磁灶苏垵村总会迎来一拨拨大小游客。
游览苏垵溪边公园、体验苏垵“黑茶古”陶艺、到农田采摘果蔬、观看露天电影、品鉴地方美食……近日,来自青阳街道的庄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前来体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早就听说苏垵村建设得很漂亮,还有‘黑茶古’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值得体验,这次特意带孩子前来感受一番,太有意思了,不虚此行!”庄女士点赞道。
从十年前基础建设薄弱的“不适应村”,到如今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背后是苏垵村改变乡村面貌的探索和实践。如今,苏垵村在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串起了一条寓教于乐的沉浸式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路线,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肩负的使命。”苏垵村党总支书记陈树森表示,“我们将坚持‘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村庄的休闲娱乐配套,同时借力世遗文化的品牌效应,早日将村庄打造成晋江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地,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从“一个人”到“全村人”,从“一处美”到“处处美”,十年间,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破茧而出,一个个蜕变故事不断上演,晋江乡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明显改善,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大家都说,现在的乡村生活越来越“特”。
“今年初以来,我们以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五个美丽’建设活动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面’的提升,实现乡村振兴‘质’的飞跃。”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友加表示,接下来,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具体工作和实践中,紧紧围绕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弱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贡献“三农”力量。
(记者 沈茜 董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