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文体娱乐 >>正文

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启动 或成为中国足球发展重要里程碑

www.ijjnews.com    人民网 2022-07-12 18:26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  7月10日下午,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启动仪式在浙江杭州举行。这意味着中国覆盖面最广、竞技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大的青少年足球顶级赛事正式拉开帷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将对联赛进行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监督管理,主办单位中国足协负责赛事组织实施。

  今年6月1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联合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宣告赛事正式落地。举办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是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体教融合要求,实现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人才的重要举措。联赛面向全国青少年,在竞赛设计、竞赛组织等方面打破参赛壁垒,摒弃锦标主义,坚持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兼顾普及与提高,旨在充分扩大青少年参与足球人口数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在启动仪式致辞中表示,启动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中国足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今后教育部将一如既往持续做好青少年足球工作,主动作为,久久为功,做好校园足球普及推广,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踔厉奋发助力中国足球竞技水平提高,开启中国足球新的长征。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指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维度、全开放、全覆盖、高质量的竞赛平台,将会有力促进不同体系之间青少年球员的交流和学习,为实现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人才提供现实路径,为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工作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启动仪式前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介绍了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与校园足球联赛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设计的工作思路,表示将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省校足办发挥好主责责任,切实落实相关工作,确保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各个阶段比赛顺利进行。下一步,教育部将印发通知,部署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以及校园足球联赛的竞赛活动相关工作。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王雷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和教育部、中国足协一起对地方赛事办公室和承办单位进行指导和支持,加强赛事组织创新、赛事文化建设和宣传推广,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联赛影响力,确保联赛安全有序进行。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通气会上提到,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是第一次将校园足球、社会青训机构、职业俱乐部梯队高度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动的全新模式,办好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意义深远。陈戌源还表示,中国足协高度重视赛事组织工作。赛事办公室下设12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竞赛、裁判、商务、赛风赛纪、技术调研等具体工作,将联合地方赛事办公室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中国足协将全力以赴办好青少年足球联赛,并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推动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夯实基础,开启中国足球新的一页。

  启动仪式后的揭幕战由三场比赛共6支队伍开启。其中U11男子小学组、U12女子小学组采用8人制,比赛分上下半场各25分钟。U13男子初中组采用11人制,比赛分为上下半场各35分钟。常规比赛时间后,还增加了25分钟的教学赛时间,目的是让更多的小球员获得上场锻炼的机会。首先上场的U11男足浙江鸵鸟足球队和杭州市濮家小学队1比1战平,随后U12女足比赛杭州长阳小学队1比0胜杭州星洲小学队,U13男足杭州绿鹰江南实验学校队则以0比3负于浙江能源绿城足球学校队。

  据了解,《方案》发布后,社会反响热烈,球队报名踊跃,目前全国45个赛区的赛事组织工作正有序推进。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暨全国女子足球乙级联赛将在7月13日正式开赛,男子U19组已经开始开启球队报名工作,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也在筹备当中。高中阶段的男子、女子高中年龄段U17组已开启报名,将在8月下旬和9月初进行第一阶段的赛事。同时,7月31日开始,初中年龄段U13、U15组的全国总决赛也将开打。各地小学年龄段的赛事根据各地实际安排进行。

  (记者 欧兴荣)

标签:足球|青少年足球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