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备考功略】将阅读成果“变现”为考场好作文
近日,南安柳城中学迎来了泉州市中学教学名师、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员杨淑芬,为初三年段师生开设题为《阅读时代 共书华章》的讲座。杨淑芬老师常年致力于教材和中考的读写融合写作研究,这也是她今年中考季十余场讲座中的第八场。
□记者 陈森森(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讲座结束后,杨淑芬老师(左)与学生互动。
冲刺中考作文
实践操作“四步走”
中考将临,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中考作文备考冲刺,这是很多老师与学生家长关心的话题,在杨淑芬老师看来,可以有清晰的四步实操路径。
第一步,分主题进行素材建仓。建议参考《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六个下功夫’,对主题的表述相对全面: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从“我与时代、我与家国、我与青春、我与奋斗、我与文化及我的见识与素养”六个方面进行素材建仓。
第二步,为素材进行信息分类。素材包括课文、时文、视频、诗词歌词、影视剧、媒体新闻等一切有写作价值的内容。原生态素材的长度、内容和表述方式大多不适合直接引入作文,可以从“基本信息、背景信息、数字信息、细节信息、语言信息、评论信息”六个角度为素材进行信息分类,以便于在写作时挑选与命题相关的部分进入写作。
第三步,素材以“放入情境”或以“融合造句”的方式进入作文达成变现。在记叙文写作中,素材进入时可以“设计情境”,如将素材放入“我看见、我发现、我听到、我在做、我在想、我在问、他(她)在说、我想像、我领悟”等情境中,有时可以同时将五六个素材“无痕”地放进以上情境而构成某一段故事情节;在议论文和应用文写作中,素材进入时可以“融合造句”,如造开篇点题句、段首句、素材句、段尾句、思路架构句、篇末点题句等。
第四步,以“扣关键词造句”进行考前的“应变”训练。关键词有三种类型:命题关键词,包括命题语料表述有意突出的关键词;题目的关键词;写作情境的关键词、写作任务的关键词;选用素材的关键词;行文故事或表述内容中的特征词。公式可以是“融合造句=命题关键词+素材关键词+.行文特征词”。这样可以使文章主题突出,且因为恰当运用素材而使文章有可能更具“情境感”和“高级感”。中考逼近,不一定一直操作全篇训练,可以从“设句式—造句—造段—成篇—换素材—换角度—换思路—换命题”等角度进行考前的“应变”训练。
紧扣时代主题
聚焦读写转化与融合
讲座中,杨淑芬老师以今年泉州市质检作文题为例子,即以“一起”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文学社举办的“未来有你我”主题征文比赛,详细解说了“阅读变现为考场好作文”的操作步骤。她提示,“一起”的内涵界定为“齐头并进、团结一致、相互成就”,服务于“未来有你我”的主题,要求立足“你我”面向“未来”。从提供的关于“北京和泉州”两座城市一起发展和成长的语料上看,这个“未来”,是“你我”的未来,更是“时代的家国的甚至世界的未来”。
那么如何将“小小的你我”和“大大的时代”链接起来呢?杨淑芬老师举例说,学生可以选用课文素材,如《鱼我所欲也》《邓稼先》,可以选用时代素材,如抗疫人物、抗战人物、戍边英雄、航天团体、扶贫人物、奥运英雄、冬奥中国等;还可以选用电影《长津湖》,电视剧《功勋》,建团百年纪念邮票、主题歌曲《有我》《闪光如你》等素材。杨淑芬老师在解读这些素材的精神内涵后,把自己转换为一个“中学生”的角色,亲自下场写作,将这个质检题写成换用不同素材而形成的四五个版本的融合文,然后,又进一步呈现相同素材进入不同命题后长成的“样子”。杨老师说,经过这样的操作,文章里“我”,在读,在问,在想,在思,在做,在评说,就有可能呈现一个立体的有生命的成长中的人。
据了解,杨淑芬老师专注研究“如何把阅读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占有、盘活、变现成写作的能量”的可操作策略,近三年出版《群文阅读 写作转化》《聚焦文本 读写融合》两本读写专著,选择100篇课内外文章,创作220个示例,融合400个素材创作120篇融合文。目前,她已针对今年中考梳理出的六大时代主题,就“冬奥中国、建团百年、三月抗疫、世界读书日、文化自信、强国故事、2022新课标”等最新热点整理出55个时代素材,并从六大角度为素材进行一一的信息分类。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