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永和派出所:党史教育与为民情怀

www.ijjnews.com   福建日报  2021-12-26 15:32
  

  “学党史不忘初心,铭党恩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民警,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晋江市公安局永和派出所一位民警在该所日记中写下的话。

永和派出所组织党员民警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年,晋江市公安局永和派出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坚持学习内容“聚焦主题+立足实践”,以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党史事例为切入,每周两次集中学习,强力推进政治练兵为警队蓄能充电,全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不断升温。

  今年5月13日,晋江市永和镇西坑村村民林先生将一面写有“为民排忧情深似海,尽职尽责关爱百姓”的锦旗送到永和派出所,感谢永和派出所倾力帮助其找回走失的78岁父亲。

  “一面锦旗是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高效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不仅体现警队的过硬专业业务素质,更是警队群众意识强的体现,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全警政治练兵。”接到锦旗的永和派出所民警汪少泽说。

民警帮助寻回走失的老人,家属赠送锦旗感谢

  群众事无小事,点滴举措暖民心。一次排查工作中,永和派出所割山社区民警吴鸿彬了解到,辖区群众施女士的身份证芯片因意外受到损坏,而施女士年事已高,卧床多年,行动不便,其家属向公安机关了解、得知办理身份证件需要本人到派出所采集相片和指纹时,犯难了。吴鸿彬了解情况后,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宗旨,主动提出帮施女士联系派出所户籍室为其上门办理身份证。

  “天气热了,看他们带设备上门,很辛苦。拍照时民警让我母亲直接靠在床沿上拍摄身份证照片,并表示后期再为她处理图像背景。在民警的帮助下,很顺利地完成图像和指纹的采集工作。”施女士的家属对民警上门服务连连表示感谢。

  “学史力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们坚持以实际行动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检验政治练兵成效。”永和派出所所长张长光介绍说,针对辖区内残疾人、年龄较大出行不便等困难群众,该所开启绿色通道,推行上门服务和电话咨询,社区民警则对辖区居民开展全面摸排,收集群众遇到的户籍疑难杂症,并分门别类登记、逐一解决。

民警开展上门服务

  近年来,晋江市公安局持续开展“背包住村”活动,永和所实现“三治融合”,坚持把“背包住村”作为传承弘扬新时代“背包”精神的重要抓手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扎实推动“背包住村”各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落,实现德治、法治、自治的深度融合。

  在具体工作中,以德治“春风化雨”,积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日常执法中让群众主动配合执法,带动身边人自觉守法,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实现问题前端预防。运用“润物无声”的柔性执法方式,有效预防执法过程中争执纠纷的发生。以法治“定分止争”,创新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模式,住村民警兼职村民的“法律顾问”,为村民提供基础法律知识咨询,提高法制意识;以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方式宣讲法制知识,全面提高群众的防骗知识、法制知识。“法律走进村,纠纷不出村”,马坪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法律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以自治“共治共享”,如果说法治是基层治理的保障,自治则是根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挖掘乡贤资源,激活乡贤反哺家乡的动力,利用扎实的群众基础,通过组建乡贤队伍,搭建活动平台,弘扬乡贤文化,推动乡贤深度参与乡村治理,持续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开设永和镇评理调解委员会、锦马林氏宗亲会等自治调解机构。

  “住村”工作开展以来,永和派出所成功解决矛盾纠纷270余起,矛盾化解率达到92.3%。联合镇政府综治、信访等部门化解各类上访30余起,去年以来辖区内未发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民转刑”案件。积极进社区、进村户、进企业、进学校,为辖区群众大力普及防诈骗、扫黑除恶、综治三率、消防安全和防范经济犯罪等知识180余场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标签:永和派出所
稿源: 福建日报  编辑: 苏毓茹苏毓茹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