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还是那座庙,桥还是那座桥,数百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改变文物的风貌。”昨日,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半开玩笑地说。
文物保护的核心是文物的本体保护,现如今,我们还能看到682年前元代的草庵崖壁雕刻摩尼光佛造像;看到883年南宋时期的安平桥;看到宋元时期风靡海外的磁灶窑……通过对文化遗产点的保护,我们能遥想起晋江的先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信仰。
“泉州申遗成功,有三个遗产点在晋江,这意味着晋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晋江先民留下来的文物价值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申遗的成功,也有利于提升晋江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吴金鹏说。
政府重视 构建长效机制
晋江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晋江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互动的文物保护长效机制,并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晋江经验”。
晋江建立了从上至下“市、镇、村、文物管理员”四级管理网络,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在横向上,晋江还强化部门监管职责,完善文物保护联合监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文物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共管的文物安全与执法工作格局。
从1996年开始,晋江就在全省率先设立文物管理员,这也是晋江作为全国文物先进县的一个重要经验。多年来,根据实际情况,晋江市不断建立健全文物管理员队伍的管理制度,出台了文物管理员的管理办法。晋江在文物管理员方面的探索和做法,也得到了推广。
抢险加固 加强保护修缮
为了做好保护,晋江文化部门通过完成全国文物普查的任务,摸清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家底。目前,晋江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3处(179个点),基本实现有档案记录、有保护范围、有标志碑、有专人管理。
据吴金鹏介绍,晋江对每一处国保单位都启动保护规划编制,尤其难得的是,此前,安海龙山寺、西资寺石佛造像两处国保的保护规划,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省政府批复同意实施。
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能抢险加固的就不用“伤筋动骨”。如安平桥桥头个别歪闪桥墩,草庵石刻附属文物石构凉亭、安海龙山寺的清代石碑坊等都是通过抢险加固的方法做好保护的。
为了传承城市文脉,晋江市还重视名人故居的修缮。目前已经启动修缮的有池店钱头状元第(吴鲁故居)、张瑞图故居、庄用宾故居、陈清机故居等。
一方面提升文物修缮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在过去的一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晋江市文保中心依然每周开展不少于一次文物安全巡查;同时,加强同各镇(街)及相关单位联动,与晋江检察院、驻晋江市文旅局纪检监察组等单位联合开展文物安全检查。
文旅融合 助推全域旅游
近年来,晋江还积极探索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让文物事业惠及人民群众、融入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
安平桥既是此次的遗产点,同时也是4A级旅游景区;网红打卡点——五店市传统街区内,拥有一批省级文保单位建筑群,其中朝北大厝、大夫第、布政衙被作为展馆,对游客进行公益展出;围头“八二三”炮战的红色文物,成为3A级旅游景区围头村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新晋的乡村旅游打卡点——梧林传统村落朝东楼、德鑨楼、顺意楼等近代建筑群,既是重要的文物资源,也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位于紫帽镇的蔡其矫故居,被打造成了蔡其矫诗歌馆,成为当地一张文化名片。
吴金鹏表示,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受益的是民众。如今,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安平桥为核心,晋江建成了民众平时可以文娱休闲的公园,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以后也要建成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可以说,泉州申遗成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晋江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都会有一个促进与提升。
记者从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申遗成功后,晋江文旅局将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形成长效机制,对接泉州,除了做好三个遗产点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外,还将充分挖掘特色内涵,讲好遗产点故事,充分展现晋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以“晋江经验”入选全国百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为契机,结合遗产点的保护利用,策划推出系列旅游路线,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22个遗产点 晋江三席
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坐标:晋江市罗山街道
草庵。记者_陈巧玲/摄
价值: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显示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
整体介绍: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庵为草构,故名“草庵”。元代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草庵崖壁雕刻摩尼光佛造像,并建石室。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晋江新闻网记者_颜英婷/摄
摩尼光佛造像身着宽袖对衽道袍,结带为扣,盘膝端坐莲花台上,背后有18道毫光。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具有三大价值特点:一是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具有珍稀性;二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珍贵物证,其与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体现出10世纪至14世纪泉州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社会特质。三是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体现摩尼教教义和仪轨的系列物证(“明教会”碗、庙宇、光佛造像、记事石刻、劝念石刻),是摩尼教研究的重要依据。
摩尼光佛造像成为多元文化一佛共存的奇观,表现传入中国的摩尼教“三圣同一”的思想。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坐标:晋江市磁灶镇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记者_秦越/摄
价值: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该窑址与泉州海洋贸易的发展同步,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整体介绍: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一组古窑址,距泉州古城21.4公里,距泉州港江口码头不到20公里。磁灶窑所在的晋江磁灶境内是泉州主要的瓷器产区,拥有陶瓷生产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瓷土埋藏丰厚,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草木繁茂,可提供烧窑的燃料;境内有晋江支流九十九溪的支流梅溪穿境而过,水上交通便捷。磁灶窑场选址具有科学性,梅溪两岸依山坡建窑的选址可取地土开窑,就地取“柴”,陶土的淘洗沉淀用水方便,舟楫运输运量大、运费低而且较好解决陶瓷产品在运输中易破损的问题。
10世纪至14世纪,磁灶窑由普通的内销民窑一跃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蜚声海内外,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交椅山窑址保存的遗迹体现了陶瓷生产的完整流程。
安平桥
坐标:晋江安海 南安水头
安平桥。记者_陈巧玲/摄
价值:安平桥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同时,安平桥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整体介绍: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安平桥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年,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2255米,桥面宽2.9米~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0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米~11米。
安平桥上及周边建有多座附属建筑。桥东端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桥中的水心亭,桥西端有海潮庵。桥身中段水中还筑有4座方形小石塔,均起到护佑商旅平安的作用。
安平桥的桥墩基础采取“睡木沉基”法,即在打入海底的木桩之上再横卧一层木桩,其上再砌筑石桥墩。这一做法既可加固地基,又可使地基平整。由于桥跨越多个港道,港道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设计者非常注意港道地质的变化,根据海潮洪水的流速、流向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在不同位置分别设置长方形、单尖船形和双尖船形三种桥墩,因地制宜。这是海洋贸易带动的泉州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的先进技术。
安平桥作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为研究我国的桥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记者 董瑞婷 实习生 吴奕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