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透过数字看泉州百年巨变 经济从百废待兴到全国地级市四强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21-07-22 17:54
  

  据市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10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泉州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实现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四强、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创新创业的历史性转变。

  GDP比1949年 增长1521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泉州近代民族企业出现。20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华侨资本的回归,泉州地区发展起工商企业几十家,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泉州建立地方组织奠定了阶级基础。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泉州经济遭重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泉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33亿元,人均GDP仅为61元。农业生产停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亿元。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区工业设备仅有380千瓦的发电机1台、简易小机床12台、锯木机2台、制冰机2台、发动机24台、织布机80多台。商业贸易萎缩,全市工商业税收仅605万元。交通方面,全市能勉强通车的公路仅218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在泉州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全市GDP10158.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521倍,年均增长10.9%,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也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产业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

  泉州逐步走上工业强市道路。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49年的62.4∶9.0∶28.6,调整为1978年的38.6∶32.8∶28.6,直至2020年的2.2∶57.2∶40.6。1985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完成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1993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过半,达53.3%;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40%。

  农业由单一结构向多种经营转变。2020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占绝对主导地位下降至38.5%,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分别达27.2%和30.5%,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

  工业经济向制造大市、制造强市迈进。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2322万元,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稳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在第7位、地级市中排在第3位。2020年,泉州工业增加值达5120.69亿元,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50.4%,是全省唯一工业占比超50%的设区市,建立涵盖37个行业大类、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电子信息和纸业印刷九大千亿产业集群。

  服务业领域持续拓展。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有0.38亿元;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123.91亿元,占GDP比重创历史新高,1952年-2020年,年均增长11.3%,比同期GDP增速快0.2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海湾型 城市发展格局

  其他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同样取得显著成绩。

  城市化加速推进。1949年至2020年,泉州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59.41平方公里,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海湾型城市发展格局。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878.23万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635.31万人,年均增长1.9%。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509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75元,增加到23459元,城乡收入比由1978年的4.32,缩小为2020年的2.17。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793.80亿元,年均增长20.7%。 

  (记者 蔡紫旻 通讯员 陈雪珍)

标签:百废待兴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