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的目光”千里家访③:雪域“姚明”的幸福生活
师生久别重逢合影
11年后再相见,昌都连晋江。
昨日,晋江华侨职校家访小组在昌都市区见到了首届西藏班毕业生嘎桑、四郎江村、贡嘎。家访小组了解了毕业生们的发展现状、对西藏班办学的建议等。大家畅聊晋江往事,浓浓师生情彰显汉藏一家亲。
嘎桑身高1.91米,是当时班上个子最高的学生。晋江华侨职校副校长,同时也是首届西藏班班主任的蔡裕友给他取了个外号“姚明”,嘎桑觉得这个外号很厉害,喜欢得很。
2013年毕业后,嘎桑回到昌都,干了两年汽修老本行。“我个子太高,修车经常要蹲下,后来腰椎间盘突出,只好转行了。”嘎桑笑着说。
随后,嘎桑到舅舅的企业上班,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成了企业的骨干,担任昌都尼伟藏医药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企业搬迁到了昌都经济开发区,占地16亩多,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前有藏医康复医院,后有藏药制剂室”的规模。
在即将投用的制剂室里,嘎桑向老师们介绍各个工作间的功能,以及藏药洗、筛选、切、混合、制丸、包装等流程。“当初我们只教你修车,你自己研究拓展了很多嘛。”蔡裕友笑着说,在晋江求学时嘎桑就很好学,手头经常拿着一本《藏汉对照词典》在翻看。
听老师说起这事,嘎桑还有些不好意思,他刚到晋江时,连自己的汉语名字都写不好。学校给每位西藏班学生发了一本《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并进行日常教学。至今这本书还摆在嘎桑的办公室,上面留下了不少有些褪色的记号。
嘎桑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说,父亲去世得早,如果没有舅舅的栽培,他就去不了福建;没有晋江老师的教育,他可能还是那个“原来的我”。
现在,他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个儿子一个3岁、一个1岁;有了一份让人羡慕的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在嘎桑的支持下,他的3个弟弟妹妹均在读大学。
四郎江村在西藏玉龙铜业、贡嘎在昌都高争水泥有限公司工作,都是各自所在部门的技术能手。“我现在是一名预备党员了!”四郎江村笑着向老师汇报。时隔多年,他对晋江的校园生活依然怀念,他还记得“吃饭”“你好”等闽南语。
据了解,西藏班办学11年来,招生入学200多人,其中昌都籍学生25人。此次“牵挂的目光”西藏班昌都毕业生家访活动,家访小组不远千里走进部分应往届毕业生家庭,足以显见师生情未了,母校永牵挂,让毕业生及其家长颇为感动。
嘎桑(右)向家访的老师介绍公司生产的药品
后记
西藏昌都是福建对口支援地,两地有着特别的缘分。
从福建晋江到西藏昌都,跨越3000公里路程,平均海拔也从不足100米骤升到3500米。这趟家访着实不易,但在晋江华侨职校校长陈惠群看来——“值得!因为昨天学子以母校为荣,今日母校以学子为傲!”
从朗加达吉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西藏学子走出的不易,以及克服困难、勇敢追梦的勇气;从嘎桑们身上,我们欣喜于晋江3年求学生活对他们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的影响和改变。晋江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站,短暂的相处,学校、老师却像亲人一般,牵挂的目光如影随形。
如果说西藏班办学是规定动作,那么晋江、晋江华侨职校无疑在自选动作上用了心、用了情。晋江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慰问,学校精心准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等,都是为了让西藏学子在第二故乡更好适应、更加充实、更大提升。
可喜的是,他们把知识和本领带回了家乡,把“爱拼会赢”的精神带上了雪域高原,用知识去改变命运,用双手去创造幸福的生活。
站在湍急的澜沧江边,看着格桑花开正艳,我想:再远的距离,只要心在一起,也就近了。
(记者 陈海勇 董严军 文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