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海丝往事 千年瑰宝】老君岩造像:举世罕见的宋代雕刻瑰宝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21-05-11 15:33
  

老君岩在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产生 (吴嘉晓 摄)

老君岩石像须眉分明,额纹、衣褶清晰,极具神韵,生动亲和。(陈起拓 摄)

细节处处可见高超的雕刻水平 (陈起拓 摄)

老君岩择址山林,就势造型,与天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美学理念。(陈英杰 摄)

清源山拥有老君岩等诸多道教历史遗迹,因此被誉为道教名山。(资料图片)

1990年出土的老君岩石室遗物花岗石构件,专家考证为宋代遗物。(吴嘉晓 摄)

侧面看老君岩,就像一位侧耳倾听的长者。(陈起拓 摄)

  核心提示

  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造像早成为泉州最有辨识度的城市名片之一,每年都引来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高超的雕刻技艺、深刻的哲学思想表达,被视为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在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产生的老君岩造像,既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有力见证,也是宋元时期泉州辉煌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物证。作为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这一巨大的石造像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也反映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

  静坐在泉州母亲山上千年的老君岩,阅尽了泉州千载海丝路的繁华和沧桑,也随着泉州海上航迹的远拓,将中国道教文化带向世界各地,使泉州成为道教文化重要的传播地之一。

  你知道吗?曾经,老君岩并不是如现在这般露天静坐,而是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着,旁边有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建筑……在清源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江海等人的介绍下,我们一起重新认识泉州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君岩。

  道教传入泉州近两千年

  老君即太上老君,李耳,号聃,又号老子,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东汉末道教创立后,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因此,认识老君岩造像,有必要先对泉州道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史有所了解。

  道教产生于2世纪的中国,于公元3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并开始有道观的创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元妙观)。随后,又兴建了大批宫观庙宇和修真岩洞,多达数百座。

  唐、宋时是泉州道教的兴盛时期,宫观兴建众多,气势宏伟、艺术精致,特别是五代时期,泉州地方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倡建道观,是泉州道教发展的一大全盛时期。北宋建立,传统文化更得到宋王朝的推崇。宋代历代帝王,承袭道儒释兼容,但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建造大量的道教宫观,重用道士、编辑道书,追封大批道教神祇。彼时泉州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拥有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风气所及,道观建筑、重教信教也成一时之潮。

  一千多年来,道教对泉州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至今泉州许多人家的婚丧喜庆,仍袭用道教习俗,泉州音乐、戏剧等文化艺术和医学、建筑等也深受影响。

  道教不仅在泉州民间影响深广,而且伴随着海丝的航迹远播海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宫庙很多,众多的宫观不断分炉出去,传统的道教信仰和习俗也移植到他乡异国,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泉州又是道教文化重要的传播地之一。

  千百年来,作为本土主流宗教的道教,不仅在泉州蓬勃发展,而且与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形式,在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相融共存、和谐发展,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宗教史迹,成为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力证。

  繁盛海洋贸易的见证

  老君岩,根植于泉州这方道教历史悠久、蓬勃发展的沃土,诞生于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

  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的港口,海外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船在江河湖海航行,为保证航行平安,泉州人信奉玄天上帝、三官大帝,水仙、老仙人等道教神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祈求道教诸神的庇佑。

  道家、儒家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荟萃的泉州,依然是主流文化。市舶司官员和泉州地方官员敬重高道,主持修建庙观,大多亲自主持或参与坛祭、祠祭、祈风、祭海、祷雨和祈求平安等活动,其中,以知府颜师鲁、真德秀等人提倡最力。九日山祈风、法石真武庙祭海,是宋代泉州太守和市舶司官员利用道教的宗教活动来推动泉州港兴盛的见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农本思想的束缚,在宋元泉州商业理念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泉州对商业行为和海洋贸易的接纳。”陈江海表示。

  脱俗超然体现大道至简

  老君岩雕刻艺术水平之高、思想文化内涵之深厚,堪称中国道教石刻、宋代石雕作品中的精品。

  老君造像高5.63米,厚8.01米,宽6.85米,以天然巨石雕凿而成,就势造型,左手按膝,右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额纹、衣褶清晰,头、额、眼、髭、须雕刻夸张而不失其意,庄重中显活泼,简约中突显匠心,极具神韵,生动亲和。我国所保存的古代老君石刻造像,大多是头戴冕冠、身着冕服、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或头上挽发、身穿道袍、道貌岸然的道士形象,像老君造像这样慈祥欢乐、长寿老人的形象,极为罕见。

  老君身穿对衽道袍席地凭几倾坐,衣褶线条简约分明,体现了宋代简约、文雅之风。凭靠的几面为多曲长条形,几腿为上宽下窄的板形三段展腿,腿脚为“老虎脚”,腿板雕饰凹凸明显、构图繁复的云纹。造型、装饰和工艺上,都体现了突出的元代特征。造型上:元代家具喜用曲线造型,出现展腿式造型,矮几腿接后而成的高几。装饰上:动物曲线型腿脚元代开始运用,俗称“老虎脚”,云纹在腿上部结构装饰中的运用。工艺上:元代家具上的雕刻,构图丰满、形象、生动,刀法有力,给人们凹凸起伏的动感和力度美。

  关于老君岩的雕刻,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山川》只有寥寥数笔:“其下为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不过,原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表示,这样气势磅礴、举世罕见的古代石刻艺术瑰宝,绝不是一般“好事者”便能雕琢出的,至少说明彼时泉州民间拥有充足的财力和石雕石刻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老君岩是古代泉州人的智慧结晶,代表了那个时代泉州石雕艺术的水平。

  “除了高超的雕艺水平,老君岩造像还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美学理念、深厚多元的思想寓意和文化内涵,这些体现了《道德经》的精神要旨。”陈江海表示。老君岩造像藏目、掩耳的造型寓意深远,也可在《道德经》里找到依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方拥曾表示,我国古代石雕造像,多属佛教文物,相当稀少的道教雕像,又习于模仿佛像。泉州老君像跃然欲出、脱俗超然,实为汉文化中极为罕见的纯粹体现,为我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原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

  泉州人对老君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已在泉州人的母亲山前静坐千年,陌生的是,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老君岩是何时、为何人所雕琢,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千古谜团,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可以证实其为宋代遗物。

  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曾游焉,今曰老君岩。”据明何乔远《闽书》记载,朱文公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曾到此游玩,说明12世纪前已有老君岩造像。此外,《晋江县志》、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也有记载:“宋时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子尝游于此。”

  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1990年年底,在整拓老君岩环境时,于石像南面出土花岗岩石构件9件,包括带靴楔栌斗、带靴楔交互斗、绰幕枋残件、券门楔石等,经文物专家考证,这批石条系老君岩石室遗物花岗石构件,为泉州南宋石塔开元寺东西塔、六胜塔通用,因而间接证明老君岩石造像为宋代遗物。

  由此也可得知,最早的老君岩,并不像如今人们所见到的露天而坐,而是有祀像石室,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闽书》中所载的宋朝罗山、武山下的真君殿、北斗殿,在明崇祯时已没有,在崇祯年间林孕昌《大笑集》中老君已是露顶而坐:“吾于清源山下,得两石像焉,一为老君,一为弥陀。自老君而西,有片瓦岩,其东有清泰岩,皆废。独老君岿然露顶而坐,俯视鲤城。”

  清源山管委会工作人员王晓兰介绍说,根据清源山一带历代村民口口相传,老君岩的观宫殿足足有18重,从清源山脚下一直蔓延到花园头,整个建筑群南北长度在500米以上。上了年纪的村民还表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还在老君岩附近见过殿宇残迹,从文献及老君周边出土的石构件虽可证实道观的存在,但由于缺少史料佐证,其规模到底如何,如今已不可考。

  根据志书,老君岩石室屡建屡毁,约于17世纪最后一次重建,不久即废。至于拆除原因,莫衷一是,《大笑集》中有云:“初传不敢屋,屋则大虫至,此一奇也。”传说一建石室便引来老虎,因此或为人为拆除。

  千载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老君岩前的道观宫殿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如今这些大型的石构件,正静静地躺在清源山景区的游客中心大厅内,只能从其规制遥想当年石室规模之壮观。

(记者 黄宝阳)

标签:老君岩|海丝往事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