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这群福建人在102年前参与了这件大事!

www.ijjnews.com   福建共青团  2021-05-04 11:19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面对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的不堪境况,

  有这样一群爱国闽籍人士,

  自愿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今年是五四运动102周年,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01

  林长民:“点燃”五四运动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4月25日,梁启超在巴黎给国民外交协会发来电报,称日本将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中国人积压了近20年的爱国主义情绪。

  首先披露这一消息的,就是福建闽侯人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立刻将其写成文章,托当时在北大任教的梁敬錞送到《晨报》发表。

  北京《晨报》在得到了林长民的署名许可后,于5月2日将这篇文章登了出来。

  林长民在社论《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表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极具感染力的文章,让北京的学生群情激奋,于5月4日大规模上街游行。“公理战胜强权”成为最流行的口号,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善良愿望。

  02

  冰心: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

  五四运动爆发时,福建长乐人冰心还只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一年级的学生。“五四”当天,冰心并未参加游行。她后来回忆道:

  “在五四运动的前几天,我就已经请了事假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陪着我的动了耳部手术的二弟。‘五四’那一天的下午,我家的女工来给我们送东西,告诉我说街上有好几百个学生,打着纸旗在游行,嘴里喊着口号,要进到东交民巷来,被外国警察拦住了,路旁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黄昏时候又有一个亲戚来了,兴奋地告诉我说北京的大学生们为了阻止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出卖青岛的条约,在天安门聚集起浩大的游行队伍,在街上呼口号撒传单,最后涌到卖国贼章宗祥的住处,火烧了赵家楼,有许多学生被捕了。我听了又是兴奋又是愤慨。她走了之后,我的心还在激昂地跳”。

  家中女工和亲戚对“五四”当天的描述,使得冰心“兴奋地合不上眼”。5月5日,冰心从医院回到学校,开始在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从事文字宣传工作。

  8月21日,冰心等11名女生旁听了北洋政府开庭公审“火烧赵家楼”的学生。从法庭回来以后,冰心一气呵成写出了《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寄给了在北京《晨报》当编辑的表兄刘放园。由于这篇文章情真意切,现场感强,几天后就被发表在北京《晨报》的“自由论坛”栏上,这是冰心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在刘放园的鼓励和引导下,冰心对写作愈发有兴趣,投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从此,写作伴随了冰心一生。

  03

  郑振铎:倡导新文学运动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是杰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和著作家。用郭沫若的话说,郑振铎就是“五四”所孕育的“一代才华”。

  5月4日晚,郑振铎从赵家楼胡同附近回到学校,他将所见所闻报告给同学,并与各班同学串联协商,组织起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生会。这个新成立的学生会立即作出决定,响应北京学生的号召,于5月5日宣布罢课。

  郑振铎作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代表,参加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因为他是福建人,所以同时被选为福建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

  五四运动后,他和瞿秋白都成了各自学校的学生代表,冒着“随时有被逮捕的危险”(郑振铎《回忆早年的瞿秋白》),积极投身于运动。

  当时他最重要的工作,是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郑振铎当时还在论文《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与态度》中,公开地大力号召新文化运动者应该向马克思和列宁学习“实践的精神”和“彻底坚决的态度”。

  1946年,郑振铎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五四运动的意义》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这运动开始于北京东城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一火,其光芒竟不数月而普照于整个中国。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乃由此而急骤地进行着。封建的最顽固的壁垒,最后竟被攻破了。思想的解放,文艺的解放,使后来的青年们得到了自由观察、自由思想、自由写作的机会。这二十多年的比较蓬勃的学术文艺的发展,可以说都是导源于五四运动之一举的。

  04

  许地山、郑天挺、朱谦之:走上街头

  1917年,出生于台湾、后随父定居于福建漳州的许地山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五四”当天,许地山参加了游行。后来成为许地山夫人的周俟松当时只是北京街头看热闹的一位小姑娘。她后来回忆道,“我第一次见到许地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中,有人告诉我,那人是许地山。见他手持标语旗,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地)冲锋陷阵,随着队伍到东交民巷。当时已是内外密布军警”。

  五四运动爆发时,祖籍福建长乐的郑天挺正在北京大学求学。他不仅目睹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而且积极参与其中。他后来回忆道,“1919年,我20岁,仍在北大学习。这年五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我也走出了书斋,参加了学生会的工作。我曾代表北大到天津南开中学联系了一次,并走向街头,做了一些宣传工作”。

  五四运动爆发时,福建福州人朱谦之还只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在校生。朱谦之不仅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而且参加了当时有重要影响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和《奋斗》杂志的编辑工作。他后来回忆了“五四”当天的场景,“这一天集合在天安门的各校学生有三四千人,各人都手持着‘取消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等口号的旗子,一齐出发请愿。首先是向总统府请愿,不得要领;又打算到东交民巷英、美、法、意等公使馆,要求各国共同维护公理,不让日本强占我山东省。因东交民巷有外兵驻守,不能进去;于是又转向主持‘二十一条’交涉的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

  05

  庄希泉:探索“教育救国”道路

  庄希泉,祖籍福建安溪,出生在厦门,是中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1年辛亥革命后,受上海军政府委托组织南洋募饷队,三下南洋为民主革命筹款。1916年在新加坡创办中华国货公司,表明了庄希泉等人办实业的宗旨,就是要专营中国货,抵制洋货,尤其是抵制已对中国存有巨大野心的日本货。

  1917年,庄希泉和公司合伙人陈楚楠、陈观波等人,合力筹办南洋女子学校,探索“教育救国”的道路。1919年,国内传来五四运动的消息,他马上组织南洋女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号召广大华侨声援国内爱国运动,南洋女校成为海外最早响应五四运动的学校。

  1922年5月,庄希泉与妻子余佩皋回国在厦门创办了厦南女学。在厦南女学提倡讲自由、讲科学,反对封建陋习和帝国主义欺压,推广普通话和爱国教育。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庄希泉夫妇即发动成立“厦门国民外交后援会”,由厦南女中带头发动罢课、罢市,抵制日货。这株植于鹭岛、浇灌着庄希泉夫妇和南洋华侨心血的深谷幽兰,一时香溢十里,远飘海外。

  06

  杨峻德:领导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

  杨峻德,原名杨克宽,闽北党组织、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亡国条约。次年,袁氏称帝,全国倒袁反日,民气激昂,当时16岁的杨峻德参加了学生会抵制日货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6月,消息传到福建建瓯,以省立第五中学(即建瓯中学)为主体的“建瓯县学生联合会”迅即成立。当时在五中就学的杨峻德在学生中很有影响,被推为县学联领导人,领导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他率领学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进行演讲,痛斥北洋军阀的卖国罪行。

  1921年,杨峻德结束了中学学业,决心到北京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他在热心亲友的资助下,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在北京,杨峻德经常和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接触,在他们的指导与启迪下,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3年暑假期间,杨峻德往返京、汉、沪之间,串联闽北各地在外求学的同学,组织了“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为了发动家乡的青年加入“打倒一切恶势力”的行列,杨峻德将《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寄回家乡,宣传革命思想,鼓励同学们向“认准的目标共同前进奋斗”。

  杨峻德团结了在京福建籍学生和有识之士,主编《建声》(意为“福建之声”)周刊,就改造社会、改造福建问题开展讨论。虽然这一刊物后因经济来源枯竭,不到半年即行停刊,但从《建声》的创刊到出版,可以看出杨峻德对改造社会问题所持的积极态度和认真探索精神。

  07

  林白水:提倡白话文、宣传民主思想

  在林白水52年的人生中,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长达20余年,创办或者编辑过10多种报刊,报社曾5次被查封,自己曾3次入狱,最后以身殉报,为新闻事业付出了生命。

  1901年5月,林白水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他发表文章鼓吹新政,提倡社会改革、禁止鸦片、破除迷信及鼓吹妇女放足等,在当地影响很大,报纸发行量由2000份增至5000份,刊物也由月刊改为旬刊,再改为日报。

  1903年,他和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后改称《警钟日报》),又独自创办并精心经营《中国白话报》,全力宣传民主思想,反对专政,公开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他所写《论刺客》一文在革命青年中影响极大。一些革命志士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铤而走险向反动派作流血斗争。

  1916年,他先后在北京创办《公言报》、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抨击时政,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悲壮旅程。这十年间,他将精力、时间和智慧全部献给了报业。

  林白水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白话文“妇女孩子一看也明白,不识字的一听就知道”,用它办报“第一可去国民的自大心,第二可长国民的自信心,第三可以壮国民的自立心”。他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评论的政论家之一,他经常在文章穿插使用新名词、民间口头语甚至一些方言词汇,让文章读起来活泼、明快畅达。

  1921年,他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自任社长,发表许多政论文章,言人所不敢言,痛快地揭露政治黑幕与丑闻。

  身处风云变幻的革命时代,他一生都在亲历一个国家的政权更迭和民族危亡。纵是一介柔弱书生,他仍勇担道义,用手中的“匕首”,怒骂贪官污吏,为民请命,拥护革命。他学习不止,笔耕不辍,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和革命史留下了多彩的一笔。

  08

  庐隐:书写五四爱情的新文学

  庐隐,原名黄英,是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她并不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也正如她自己在《庐隐自传》中所述的那样,“在我进大学的那一年,正是五四运动的时候,这当然是个大变化,各种新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勃然而兴,我对于这些新学说最感兴趣,每每买些新书来看,而同学之中十有九是对于这些新议论,都畏如洪水猛兽。”

  虽然错过了五四运动期间那激动人心、扬眉吐气的种种游行和演讲,但她是一个活跃、豪爽的女子,很快加入了福建同乡组织的学生爱国学会,并被推举为同乡会的副主席和同乡会杂志的主要编辑,入学后经常和男女同乡一起为抗议日本人在福建枪杀我中国人进行游行、演讲。

  茅盾曾说:“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是在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庐隐小说中人物冲决的痛苦与哀伤,是五四时代女性所共同经历的,她所写的爱情是时代的声音,表现的是新旧社会的矛盾。庐隐就是最决绝、最勇敢、最活泼、最富才情的书写五四爱情的新文学的女作家代表。

  为了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

  他们选择挺身而出,

  毅然投身到这一伟大斗争中,

  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大任务,

  他们是那个时代爱国进步的楷模。

标签:五四青年节
稿源: 福建共青团  编辑: 蒋妮蒋妮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