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最新报道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在福建省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

www.ijjnews.com   福建日报  2021-04-08 12:11
  

为新福建建设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持续在我省各地引发热烈反响。连日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认真学习领会贺信精神,表示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福建办好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服务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新福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健说,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为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迈入新发展阶段,福建将进一步推进“两带两区”建设,构建集群创新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超前布局建设一批高精尖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努力破解“卡脖子”问题,增强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来闽办学,全力服务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表示,闽江学院认真学习领悟贺信精神,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站位,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应用型办学之路,全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成效回报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

  总书记的贺信在莆田学院引发热烈反响。莆田学院党委书记宋建晓说,全校师生认真学习领会贺信精神,将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强化产教融合、产教协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特色发展,发挥学校妈祖文化传承和研究优势,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三融”文章,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贡献力量。

  “总书记的贺信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催人奋进。我作为一名厦门大学校友,深受鼓舞。”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陈金瑞表示,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武夷学院将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扎根闽北大地办教育,适应社会需求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朱子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赵峰教授说,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备受鼓舞。语言与文化学院要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擦亮师范教育“底色”,全面推动师范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要找准目标和发力点,在传播闽东之光、传承闽东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彰显活力。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林莉说,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培养更多服务八闽、振兴福建的知农爱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坚定知农爱农的理想信念,练就强农兴农的扎实本领,在新时代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历练自己,为推动我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让我省各地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心。

  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献文说,厦门教育系统迅速组织广大干部教师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贺信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将抓好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弘扬嘉庚精神,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认真抓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试点,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三明市教育局局长涂林瑢表示,三明教育系统将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强基、壮腰、筑梦”三大工程,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对山区县周宁来说,我们必须以贺信精神为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学位补短板,优化教育环境,让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周宁县教育局局长陈寿清说,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科研能力,建强教师队伍;立足县情,继续利用好山区特色资源,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教育内涵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福建日报记者 通讯员)

标签:习近平|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
稿源: 福建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