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第十二届海峡论坛今日开幕 线上线下结合提升两岸民众参与度

www.ijjnews.com   厦门日报  2020-09-19 12:28
  

  46场活动,有34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云”破障,突破疫情带来的时空限制,让两岸更多民众能够参与这场融合发展的两岸交流盛会。“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第十二届海峡论坛今日将在厦门拉开帷幕。

  昨日,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海峡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钟志刚,厦门市副市长林建出席海峡论坛新闻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

  突破时空限制 参与度将大幅提升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延续。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本届论坛仍受到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近2000名台湾同胞将出席论坛活动。

  本届论坛安排了论坛大会和青年交流、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四大版块34场活动,加上我省有关设区市同期举办的12场活动,共计46场活动。

  今年论坛创新举办形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突破疫情带来的时空限制,参与度将大幅提升。46场活动中线下活动8场,线上活动4场,线上线下相结合活动34场。

  通过“云辩论”“在线知识竞赛”“云上创意PK”等形式为两岸青年提供交流和展示才华的舞台;通过“云招聘”“带货直播”等途径帮助服务台胞台商就业创业、复工复产;通过“云祭祀”“云端晚会展演”“云展览”等方式为传统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同时,结合抗疫情景剧、环保T台秀、“城市代言人”研学体验等线下活动形式,通过网上链接让更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在线参与互动。

  新增五个活动项目 充分体现融合发展

  今年海峡论坛精选议题,在持续关注服务青年群体、携手弘扬中华文化、助推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两岸应通尽通的同时,紧扣当前抗疫热点,新增卫生防疫、有序复工复产等议题,融入两岸同胞携手抗疫、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感人故事。

  本届论坛新增了5个活动项目,分别是:青年交流版块的“净滩环保·守护共同家园”活动,基层交流版块的“同根同源忆思齐·融合发展看海沧”活动,文化交流版块的海峡论坛文创IP设计大赛活动,经济交流版块的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促进台资企业资本市场发展论坛。

  令人关注的是,今年很多活动项目体现了融合发展的多维度元素。比如,以“融合发展的新探索”为主题的座谈会,将分享参与海沧建设的台胞代表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和感悟;台湾人才闽西南(厦门)网络对接会,携手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各市人力资源机构,创新布局云上对接新方式,帮助服务台湾青年英才来闽就业创业、实习见习。截至9月10日,已有129家企业提供884个岗位(其中实习见习岗位412个)。

  依托本地特色优势 精心打造七场活动

  作为海峡论坛的主会场,我市依托本地特色优势,围绕服务台湾同胞、深化基层合作、弘扬传统文化和推动经贸交流等方面,精心打造7场我市为主承办的活动。

  聚焦两岸应通尽通,新增“促进台资企业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活动。海峡两岸通关论坛关注后疫情时代两岸通关协作,为两岸企业开通关务沟通渠道,推动两岸通关行业标准共通。

  搭建青年交流平台,“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研学营线上交流系列活动,以两岸青少年为核心,线下开展研学活动,线上进行交流分享,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两岸研学新模式。

  探讨基层治理经验,新增“同根同源忆思齐·融合发展看海沧”活动,充分发挥姓氏宗亲、宫庙信仰、闽台文化社团等的作用,展现两岸基层融合成果。社区治理论坛针对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两岸基层社区经验交流分享,共同合作抗疫,推动复工达产。

  促进同胞心灵契合,海峡两岸青少年中华姓氏源流知识竞赛寓教于乐,通过普及中华姓氏文化,织牢两岸同根同源的亲情纽带。

  为保障海峡论坛顺利圆满举行,我市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疫情防控,强化安全保障,扎实做好各项筹备保障工作。比如,配备防疫物资和设备,加强活动场所和酒店的消杀、通风及服务人员的健康管理;优化口岸通关环境,配齐专业检测队伍,提高嘉宾通关效率。

  (记者 詹文)

标签:海峡论坛
稿源: 厦门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