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挑战之下,中国制造如何“突围”?——代表委员把脉制造业走势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20-05-24 10:08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2020年,对中国制造而言并不寻常。一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制造企业面临着稳产达产、订单交付等众多考验;一边,数字化浪潮加速袭来,既是难得机遇也有非常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在对推动制造业升级进行部署的同时,有关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一系列举措,同样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如何守住既有优势,怎样拓展新空间?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守好制造优势

  经济生产环环相扣,产业链供应链是重要支撑点。疫情下,不少制造企业感受到了来自其中的压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成为保生产、化风险的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让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感触颇深。

  “我们和2000多家核心供应商合作,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或将影响全局。”他说,三年来,联想供应链累计投入1亿多美元,构建全球共享的供应链网络平台,为的就是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说,天能复工后,将防疫经验等分享给上游企业,并派工作人员上门指导,目的就是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复工。

  供应链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也决定着发展的主动权。从布局本地配套到加大力度走出去,疫情下,制造企业也在加快产业链的整合。

  “从成为世界工厂到在全世界建立工厂,制造企业要抓住世界制造格局调整的机遇,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提高效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说,印度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即将在今年投产,未来还准备在非洲、俄罗斯等地继续建设,加强供应链布局。

  “一重本地配套比例已由原来不足20%提升至52%。”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文俊说,下一步,中国一重将加大与其他企业在科研协作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协同上下游,稳住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畅通生产消费循环 拓展市场空间

  工厂与市场紧密相连。提振制造业,打通生产和消费很关键。“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举措,旨在畅通经济循环。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近日印发通知,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畅通二手车流通交易等措施;工信部提出逐步降低流量资费水平,带动智能终端消费……消费侧的鼓励政策加快带动生产运行。

  多位经济领域的代表委员表示,企业正积极调整,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布局。

  不久前,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走进直播间,亲自上阵直播销售装载机、挖掘机,一场下来订单总额达到1.3亿元。“疫情‘迫使’制造企业更深入了解市场和客户。”他说,通过网络直播展现领先技术、制造实力、明星产品,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

  近日,吉利汽车携手汽车产业平台大搜车宣布共建数字化汽车直销网络,通过大数据实现厂商与用户无缝连接。加大与制造企业的合作,更是很多零售平台的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带来了关于发展C2M生产基地的建议。“信息技术促进了个性化消费趋势。”他表示,苏宁将对制造企业开放数字能力,进行流量支持,共同拓展市场空间。

  借力信息技术 实现数字蝶变

  抓住数字化机遇进行改造提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拓展5G应用……聚焦数字升级,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一系列部署。

  “疫情也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觉醒’。”张近东说,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将推动形成全新工业生产制造服务体系,带来更多新的业态和模式。

  “最近我和一些代表交流,发现怎么通过平台把客户连接起来是大家共同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疫情发生后,企业“抱团取暖”的意识增强了,构建或加入生态圈是当下很多企业的选择。

  “我们的生态链中有近百万家中小企业,数百万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只有发挥创造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更好驱动整个生态链焕发生机。”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建议,加快打造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智能云工程,加速产业智能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我国正制定鼓励推动企业“上云”一系列举措,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

标签:制造业|走势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蔡明如蔡明如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