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池店八旬匠人历时两个月制作两艘船模 再现古渡口风采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9-11-26 10:08
  

溪头手工船 再现古渡风

  “水,真水!”“跟真的一模一样呀!”“太好看了。”……连日来,晋江市池店镇溪头村不少村民慕名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看到82岁的村民朱金庄为村里制作的两艘一米多长的仿真船模后,他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赞赏有加。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朱俊德也欢喜地说:“这两艘船虽是船模,但是造型、制作工序和真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只要装上了马达,放到水里就可以跑了。”

  从一位木船匠人到船模匠人,自两年前从制船一线退休后,朱老正通过制作船模让自己的手艺继续发光发热,“现在,大家都用钢铁造船了,我很高兴自己的手艺可以通过船模传承下去,展现我们溪头的传统文化。”

  上百道工序制成一艘船模

  今年,溪头村考虑打造一个村科普馆,“我们希望科普馆能有溪头的特色、溪头的文化,而船正是我们村的文化标签之一。”朱俊德说,村里决定邀请朱老做两艘船模,因为朱老和他的儿子朱志盛,是溪头村仅有的还能沿用手工木船制造手艺的人了。

  朱俊德介绍,溪头村紧靠晋江,村里的渡口是目前晋江唯一的古渡口,与泉州第七码头有一条轮渡航线。在早年间,溪头村村民们每天都要在晋江上来来回回划上几趟,帮助晋江两岸的大部分居民经古渡口进出城、走亲访友、婚丧嫁娶。为了满足人们出行的要求,溪头村出现了“溪头渡船”和“溪头沟船”这两种特色木船。而朱老这次就是以1∶15的比例真实还原了这两种船。

  记者在溪头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看到了这两艘木船模型,皆“扬”着咖啡色的船帆,但仔细一看又有些区别,一艘船船底是平的,船边墙较矮;一艘船底部有“龙骨”,船底呈三角状,船边较高。

  “一艘真船差不多是一个月可以打造出来,别看船模小,也是一样要花这么多时间,真船的步骤,它一步也不能少。”朱老说,接到任务后,他便立即绘图纸,“沟船主要适用于沟渠运货,吃水不能太深,底部是平的利于运货,现在还能看到。渡船底部是三角形的,利于吃水,跑得快,船上有座位,但现在已经没有这种船,我把很早以前的图纸又拿出来对比,画了一整天,才画好。”

  在图纸完成后,朱老开始选材。这两艘船模朱老选用的是造船的最佳木料——福杉木,“木材我是到泉州订的福杉木,人造木板不行,时间一久就开裂了,但是杉木不容易沾水,不易变形,非常适合造船用。”朱老说,而船体每一个部分木板形状、厚度也都是不同的。例如,船的底脊、船允木板要有厚度,这样船才结实,而船边墙的则要薄,这样船在水中才能更灵活且好操作。

  可即便是把所有船体部分的木料按照要求完成了,一艘船模也并不是简单地用木板拼凑起来的。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朱老仍然一点一点调整、修形,使之每一个部分可完美契合,“船模小,零部件都小,非常不好做。”

  就在船模成型后,新的考验又来了。船锚、滚轮、帆布这些小零件都没有,为了完美“复刻”木船,朱老让家人从网上买来小滚轮、帆布,滚轮尺寸不对,他一点一点打磨,帆布太大,他一针针缝。模型船锚买不到,他找来钢筋、铁板,自己焊。“一艘船都要上百道工序。造船,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手艺活!”朱老说时,脸上看不到疲倦,更多的是自豪。

  制船几十载 回忆甜蜜蜜

  随着时代的发展,晋江两岸的桥越来越多,摆渡已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如今溪头村仅有的几艘木船也只是做近海捕鱼了,木船也成了人们偶尔想起却不再起波澜的“老物件”。

  但制船却几乎是朱老82年人生的全部。“我们家在手制木船上起码已经传了四代,我爷爷把制船技艺传给了我父亲,我父亲传给了我,我传给了我儿子。”朱老说,自己从小就给父亲打下手,练就了“童子功”,而真正开始制船是23岁从部队退伍回来以后。

  “从部队回来后,我就进了双沟造船厂工作。”回忆起往事,朱老有些得意,更让他得意的是手工木船在他手里还有过一次改造创新。

  当年所有近海的木船都是手摇橹,对于渔民和船夫来说这是非常辛苦的一个活。上世纪60年代,远航的大船早已使用了发动机,很多渔民希望小木船也可以安装上发动机。“当时我到船厂的工作就是改装木船船底的部分,让别人来将发动机安装到船上。”朱老说,后来他摸清楚了发动机的构造后,便把改装和安装的活都做了。因为技艺超群,朱老改装的船与发动机严丝合缝,不少人慕名前来请他改船。

  虽然如今手工木船已被钢铁渔船代替,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在朱金庄老人看来,制船的古老技艺精髓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而这次能为村科普馆打造手工木船,留住乡村文化,他很高兴。

  (记者_曾舟萍)

标签:池店|船模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