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 海峡新闻 >> 闽南要闻 >> 正文

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福建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上)

www.ijjnews.com来源:经济日报2019-08-15 17:43
  

  福建省泉州市北滨江公园景色。(陈起拓 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镜像,福建省泉州市镜像尤其丰富。

  看数字泉州: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8468亿元,居福建省首位,国内城市第18位;

  看产业泉州:拥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7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还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市场品牌;

  看民生泉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1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77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

  还有生态泉州、文化泉州、古城泉州,等等。

  镜像难以穷尽,追求却始终如一。泉州市委书记康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从改革开放初期艰苦创业致富,到新时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新福建建设部署,努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泉州始终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壮士断腕,谋求发展高品质

  泉州经济,曾经以快见长,以速度取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设立生产自救工厂,到改革开放之初村村点火、遍地开花,泉州经历过靠比拼速度规模的粗放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泉州转变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思路,谋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一马当先”。

  在泉州安溪县龙门镇,记者走进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感受“中国云谷”的风采,探寻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正向互动的轨迹。

  时针拨回至2010年。石材开采加工是龙门镇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显然,这种粗放型经营、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安溪对石材行业启动彻底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石材行业全面退出。

  “石材退出后留下的这片崩岗地,给我们带来了一次腾笼换鸟、变废为宝的重要契机。”园区管委会主任陈清芳回忆。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布局下,龙门镇果断实行产业转型,抢占科技产业高地,引进了国富瑞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网宿科技等一批含金量高的龙头企业,不仅示范带动效应明显,还引爆了一条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的产业链,支撑起安溪“无中生有”的智慧产业。短短几年间,“中国云谷”里风起云涌,周边聚集起3万人以上的人口,创造数字经济产值超300亿元。

  同样的蝶变,在泉州各地上演。在安溪,陆续兴建了光电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厦泉(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和思明园等现代专业园区,创造了体量巨大的园区经济。在南安,石井、水头连片废弃采石场治理工程包斥资1.1亿元,整理出泉州芯谷用地2400亩;在石狮,宝盖山废弃石窟化身占地600多亩的峡谷旅游场所,以“花海谷”之名引来游客如织……

  这一系列蝶变,印证了泉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前行脚步。泉州市市长王永礼说,泉州多数企业起步于“老行当”,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从产品、工艺、管理赋能入手,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强链、建链、补链入手,加快形成传统、高新、重化三大产业板块。

  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力,新动能优势不断显现。今年上半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上年的16.3%提升至19.4%。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锐驰智能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刘艺华演示了一款4K短焦0.19投射比镜头技术,这款即将进入市场的“智能投影电视”,是年轻的锐驰公司独立研发的前沿技术产品。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连志富介绍,目前开发区各类市场主体11000多家,其中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就有15家。

   刺桐花开,打造生态高颜值

  泉州之美,美在生态。

  不过,泉州生态高颜值并非与生俱来。由于历史原因,发端于乡村工业,以闲资、闲房、闲人“三闲”起步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多聚集在能耗污染较明显的行业,生态颜值有些“先天不足”。因此,泉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是节能减排治污。

  泉州采取的做法是,在前端抓产业升级、在末端抓污染控制。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克华说,抓产业升级就是“抓技改”和“入园区”两条腿走路,抓污染控制就是上足“淘汰一批”“监管一批”双保险。从2007年起,当地就采取差别电价、财政补助、“上大压小”等措施,分阶段、分批次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钢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引导电镀、制革、化工、漂染等重污染企业有序集中入园,实现污染集中排放、集中处理。与此同时,全市目前已有超2000家规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化改造、“机器换工”,节省人工成本,提高产品产出率和成品率,实现节能减排。

  石狮市委书记朱启平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漂染、印染企业进驻到石狮一些偏远小渔村里,立起了100多根烟囱。2011年,石狮市建成了大堡、伍堡、锦尚3个工业集控区,实行集中供热,实现印染工业区纺织染整企业无烟囱、无燃煤锅炉,每年减排二氧化硫近7000吨、氮氧化物近2000吨。如今,一些地方还在忙于环保“过关”,石狮已经踏上新征程。

  泉州市还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把山水田林草和社区、乡村整治连为一体,努力打造看得见青山、闻得到花香的美丽家园。被泉州人称为母亲河的晋江,下游排列着田安大桥、刺桐大桥、泉州晋江大桥,过去桥下放牧、杂草丛生,经过南岸专项整治,这里变成绿地、清波、花海、榕树交融的水系公园。泉州还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全市53条城市内河及107个湖泊水库全部纳入系统监管,使“漠漠水田飞白鹭”的景象成为常态。

  一面治理,一面优化,泉州以“生态+城市”的理念,形成了“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间在生态连绵带”的生态大格局。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张春权介绍,按照这一格局,泉州在外围构筑起“以山为屏”的城市生态屏障,并通过山线和水线形成山海相连的“廊道”,在城市内则按照“山水园林”“百姓园林”的布局,以“针灸式”绿化、小微公园实现宜绿尽绿,四季有花。

  盛夏时节,记者走上泉州大坪山新建的山线绿道,只见不少市民呼朋唤友,或骑行,或步行,欢声笑语洒满绿道。这里有云麓花园,汇集了闽南特色建筑;有桃源茶谷,精心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绿野休闲;有花圃林带,营造出四季轮换的缤纷花海。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副调研员林谋雄说,泉州古称“刺桐城”,春天刺桐花开时从这里望去,仿佛“闽海云霞绕刺桐”,令人流连忘返。

   文旅交融,“活态古城”高气质

  泉州面朝大海,宋元时期就是大都市,至今仍有6.41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好古城,就是保存了历史,传承了文脉,续写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未来。

  在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上,泉州有自己的探索,这就是“留人、留形、留神韵,见人、见物、见生活”。

  金鱼巷是一条200米长的石板小巷,两旁红砖古厝,去年才改造完成。行走于这条老巷,可以踱进老宅里的精品咖啡店;走入“润物无声”的文创世界;在“海丝金凤”里来一碗闽味元宵;或者乘坐穿梭小巴,来一场“古城穿越”。小巷里人来客往,散发着茶米油盐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将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成一幅令人惬意的画面。泉州市古城保护协调组办公室主任李伯群欣慰地说,这样的美好体验,是古城保护团队用心维护的结果。

  古城保护,使泉州古城文化散发出历史与时代相融的魅力。这里的六胜塔、江口码头、洛阳桥、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等10多处遗存,是泉州作为“海丝”大港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点的佐证,也是古泉州史迹申遗的依据。2019年7月9日闭幕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有望。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如影随形。每周二、周五下午,在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内的古巷乐府,已经退休的李仲荣老师要和一群南音爱好者来这里演唱。南音是泉州独有的唐宋时期古乐遗存,被誉为“中国音乐史活化石”,并与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一起形成“五南”闽南文化。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的全新亮相,使南音等文化遗存找到一扇独具特色的交流窗口,让南音爱好者得觅知音。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的所在地原本是一片旧厂区。让旧厂区文化搭台,文旅唱戏,是泉州古城活态保护的一道新风景。现在,源和1916、西街小西埕、蔡氏古民居旅游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等创意园区,已成为新老泉州人的主要打卡点。而随着泉州科技与规划馆、工人文化馆、泉州大剧院、图书馆相继建成投用,“四朵花瓣”组成了现代化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同频对话的时空通道。

  在这条生机盎然的时空通道上,泉州正努力镌刻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恢弘蓝图。

  (记者 张曙红 瞿长福 薛志伟)

陈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