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安踏集团6000万元捐建 陈埭首个村级文化中心投用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9-06-14 12:26
  
揭牌仪式

  晋江新闻网6月14日讯 和木文化中心捐赠移交活动今日上午举行。由安踏集团荣誉董事长丁和木先生出资捐建的晋江陈埭镇岸兜村和木文化中心完成建设投入使用。该中心是一个集文化、体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也是陈埭镇首个村级文化中心。

  晋江市领导刘文儒、张文贤、林仁达、潘子良、连泉富、黄少伟,安踏集团荣誉董事长丁和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安踏集团董事局副主席丁世家等出席活动。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在致辞中表示,慈善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晋江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多年来,社会各界热心公益、广行善举,慈善文化蔚然成风。特别是晋江的企业家们,纵横商海不忘造福社会,商行天下同时又善行天下。安踏集团的丁和木先生就是其中的模范表率,在他的带领下,安踏集团带头弘扬慈善、践行公益、反哺家乡,近年来累计捐赠善款已超4亿元。这次,丁老先生再次慷慨解囊,在岸兜村投资建设了和木文化中心,充分体现了丁老“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也将成为晋江慈善事业的又一段佳话。“我们期待,有更多像和木先生一样的爱心人士投身慈善行列,更多像安踏集团一样的爱心企业倾力支持慈善。”

安踏集团创始人、荣誉董事长丁和木

  “我生在这个村。这里的一草一木、乡里乡亲伴我的家庭一生。能够尽我们所能回馈乡邻,为家乡做点事,让大家都生活得更好,是我应尽的本分。”已年逾八旬的丁和木先生表示,他和他的子女以及安踏公司努力回报社会,这是他们的公益初心。“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据了解,丁和木先生早在2011年捐资1亿元人民币创立“和木基金会”用于扶危济困,于2017年捐资6000万元用于兴建这个村级文化中心。和木文化中心的主体用地也是1991年起丁氏家族创立安踏公司基业时的旧厂所在地,占地2985平方米,主建筑为7层大楼,总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内设妇联办公室、村史馆、和木爱心基金办公室,以及健身室、台球室、乒乓球室、舞蹈室、南音室、书法室、手工室、棋牌室、摄影室、电子阅览室、医务室等丰富的功能区块和服务设施,是岸兜村一大文化工程,为周边社区乡邻提供服务。

  作为安踏公司创始人,丁和木先生与其家族成员始终践行“诚信感恩”企业信条,不忘回馈社会,积极致力于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2008年至今,丁和木先生每月给岸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累计超过1500万元。2010年,闽西百年一遇的洪水中,丁和木先生为灾区教育系统捐赠了价值200万元的图书、课桌椅、文具等学习用品;同年,他捐资750万元在晋江兴建阿瑞幼儿园,解决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

  2011年,丁和木先生捐资1亿元至晋江慈善总会,成立“安踏和木爱心基金”,旨在倡导社会慈善和公益行为。基金主要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援助及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领域,包括灾难救助、贫困地区文化体育教育、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扶助等项目。在灾难救助上,于十几年间累计捐赠近3.5亿元的现金及装备来帮助在自然灾害中的地区和人们。

  2018年,丁和木家族慈善基金会捐款5000万元,支持2020年第十八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筹办等项目建设。因对慈善事业的卓越贡献,丁和木先生曾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表彰。

  公益责任之心在安踏集团也代代传承。2017年,安踏集团启动了“茁壮成长公益计划”,承诺陆续投入超过5亿元的资金和装备,从装备捐赠、素养教育及运动课程推广三大项目入手,从扶体、扶智双向推动精准扶贫,帮助欠发达地区超过1000万名青少年在系统化的体育及素养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惠及24个省份、672所学校、超过21.5万学生。

  (晋江新闻网记者_吴择)

标签: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吴择吴择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