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走了 回忆印象中的厦门“活字典”

www.ijjnews.com   厦门日报  2019-05-21 17:02
  

  厦门的“活字典”,被天堂借走了。昨日上午9点15分,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因肺部感染加重辞世,享年91岁。他曾说过,自己最庆幸的事情,是一生都在做着真正感兴趣的事。在茫茫史海中,他一点点打捞出厦门的文脉记忆,还给我们属于这座城市的美丽乡愁。有人说,他用一生浓缩了一部厦门近代史,最终又回到他热爱的家乡的土地中。

  他开设工作室

  致力文史传帮带

  新中国成立前的厦门妇女运动、沧桑百年的厦门船坞、日本图占厦门蓄谋已久……对厦门地方史的涉猎之广,除了洪卜仁,找不到第二人。

  走上文史之路的洪卜仁,其实并非“科班出身”。他早年经商,后来改做历史老师。但他从小就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初中时期就遍读中外名著,办过文学社。直到从事中学文史教学工作后,他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厦门地方史研究。改革开放后,是洪卜仁地方史研究成果大爆发的时期,甚至引起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有日本历史学者通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找到洪卜仁,专程来厦向洪卜仁请教有关日籍浪人的研究。

  但洪卜仁知道,传承地方文史工作,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远远不够。2004年11月25日,洪卜仁工作室应运而生。洪老固定每周二、周四在这里办公,工作室职能很多。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组织地方文献研究,开发地方文献。15年来,他带领厦门市图书馆文献研究人员编修出版《厦门文献丛刊》《厦门市图书馆馆藏旧报刊丛书》等地方史图书25部;同时承担厦门市政协《厦门文史丛书》、福建省委统战部《闽商发展史(厦门卷)》、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鼓浪春秋》系列丛书特约编审等大型课题研究工作,先后编撰地方文献50余种。

  工作室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坐诊”,为市民答疑解惑。2004年至今,洪卜仁工作室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海内外学者提供文史研究、寻根问祖、族谱调查、地名溯源、民俗考证等课题研究300多项,年均提供现场咨询416小时,共计为5000多人次解答各类咨询。

  工作室衍生出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厦门文史沙龙,自2013年创办以来,这里聚集的文史专家和文史爱好者超过了2000人次,自开办后他从未缺席。每周听洪老讲古,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更有不少年轻人因为这位热情洋溢又充满智慧的老头,而深深爱上了厦门文史。

  洪卜仁工作室成立以来,他无私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这些青年人,努力做好文史工作的传帮带。先后有二十余名青年馆员跟班学习,参与征集地方文献、解答文史咨询、举办专题展览、编撰地方文献、开展文史沙龙等。

  令人欣慰的是,文史沙龙在这周六将如期举办,往后也将一直办下去,这些喜欢文史的年轻人,带着洪老的影响,继续耕耘厦门历史。

  他与厦门日报结缘多年

  向市民科普地方文史

  在得知洪老逝世的消息后,网友viggo说:“记得初中有次去听他的公开课,电视上也经常看到他聊天讲故事一样讲过去的事情、有趣的历史,让人忍不住听下去。”

  其实,在晚年的文史研究上,洪老掌舵的这片史海,已悄悄转向。他从最初的深挖厦门文史脉络,到开始致力于厦门文史的普及化、通俗化。曾经从事记者的身份,让他深深意识到大众传媒的重要性,报纸成为洪老普及文史的重要途径。仅在本报以“洪卜仁”为全文关键词,就搜索到993条,而他亲自发表的文章就有269篇。

  在本报创刊60年之际,洪老曾特地写了一篇《我与厦门日报结缘60年》作为纪念,他表示,自己借助厦门日报这个平台,为厦门地方史研究、厦门新闻事业做了一些事,他也通过党报这个途径,和喜爱文史的读者互动。“总之,记者(编辑)、作者、读者这三者,因厦门这座城市的历史,‘纠结’在一起。感谢厦门日报这个平台,感恩这60年的缘分。”洪老深情地说。洪老4月入院后,本报和广大读者一直在关心他的病情,本报也在5月9日报道了洪老的治疗情况。

  当洪老离世的消息传来,第一时间在朋友圈不舍、叹息的,正是与他近距离接触的那些记者。要了解文史题材,洪卜仁总是这些文史记者脑中蹦出的首选。去采访洪卜仁,他总是亲切友好、笑盈盈的样子。“大家记得,他坐在书堆里滔滔不绝,兴奋得像个孩子。”本报编辑钟莉回忆。

  但凡记者有事找他,他耐心配合,无私地提供帮助。遇到重要的文史题材,他主动伸出橄榄枝,邀请记者采访,资料早已准备齐全。他的思路甚至比年轻记者还清晰,往往在得知采访选题之前他已经拟好文章脉络,对于文史题材,他要求极高,成稿后要一字一字念给他听,确保无误,但他也不吝赞赏,对于写得好的部分,他会竖起大拇指。他说,文史工作要讲故事,让人喜欢看,愿意看。

  本报记者陈冬回忆,自己刚进报社,就认识了洪老,“每一次见面,都能感受到洪老的超强大脑,老人家的思维非常清晰,脑子比年轻人还活络,哪一年发生的事脱口而出,不确定的一定可以翻出当天的报纸或相关资料佐证。洪老家的资料堆成山,却是分门别类井井有条。记得每次洪老都说,做文史研究,一定要严谨,要实事求是。”

  洪老走了,有人感慨,从此“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他们知道,怀念洪老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对文史的热爱传递下去。

  揭秘

  三件事奠定洪老地位

  发文证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新中国成立前,洪卜仁曾服务于报界,对国民党腐朽统治导致的国弱民穷,深为不满,常写杂文抨击。在文化界朋友杨梦周、许虹、吴忠翰等共产党员的启发下,追求进步。1954年,国外某些别有用心的学者制造“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妄图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洪卜仁连续写了《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笺证》等文章,寄给印尼华文《新报》和《新报半月刊》等报刊发表。之后,又与缅甸《人民报》驻厦门记者林麟趾合写对国民党起义将领林梦飞的访问,发表在缅甸《人民报》和印尼的《大公商报》上。1955年至1956年间,洪卜仁还在《光明日报·史学》《近代史资料》等报刊发表有关郑成功收复台湾、太平天国时期闽南小刀会起义、菲律宾华侨爱国运动等文章,这也最初奠定了洪卜仁在福建文史界的地位。

  发表考证文章

  还胡文虎历史清白

  1992年7月,洪卜仁赴日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经厦门在日留学生廖先生等人的协助,发现了日本战史档案中有关著名华侨胡文虎与东条英机谈话内容的记录,澄清了长期以来“胡文虎巴结东条英机卖国”的误传。从日本回来后,他立即与厦门大学历史系孔永松教授一起写了考证文章,发表在《抗日战争史研究》和《厦门大学学报》上。此举还胡文虎历史清白。胡文虎的女儿、著名香港企业家、国际华文报业协会领袖人物胡仙博士,如释重负地返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海外广大的客家乡亲也为此感到十分高兴。

  发现连战祖父

  “申请恢复中国国籍”档案

  1994年,洪卜仁发现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台湾著名史学家、诗人连横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的原始档案。

  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1897年连横因其母患病在床,一家人不便离台外迁,被迫成为日本籍民。1914年初连横在北京亲至国民政府内务部,填写《申请表》,申请恢复中国国籍,并改名字“连雅堂”为“连横”。但是连横复籍改名的档案人们一直未曾见到。事有凑巧,1994年12月,洪卜仁赴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其间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有关台湾史料时,意外地在《内务部卷宗》中发现一袋档案封面上写着“申请恢复中国国籍”八个大字,凭着史学家的职业敏感,他立即调阅,打开卷宗一看,果然有连横亲笔填写的一份复籍改名申请书。洪卜仁惊喜万分,将全部档案复印带回厦门。消息一经传出,新华社记者立即采访洪卜仁,随后发布新闻。紧接着,《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港台信息报》都刊登此消息和部分档案影印件,台湾地区媒体及海外30多家华文报纸转载,使他成了当时的新闻人物。

  2005年5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特意将这份档案的复制件馈赠连战。随行的国民党女发言人郑丽文在记者招待会上郑重地说:“连主席非常感谢,感谢厦门的专家。”

  链接

  洪老培养的年轻人

  将完成他没编完的书

  大家都知道,洪老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今年,他手头正在编撰的还有数本书,包括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解放70周年编撰的《厦门解放前后》,《厦门商人商事》,《厦门体育》和《图说厦门侨批》,以及为迎接金鸡百花电影节连续5届落户厦门拟再版的《厦门电影百年》。他主编的《厦门文史丛书》中,目前还缺一本讲述厦台关系的分册,老人家已经为此收集了大部分的写作资料。福建文史馆准备出版《洪卜仁文集》,可因为手头上还有这几本书的编著工作,洪老把整理自己的地方史文稿推到最后面。

  上周六,随着洪老病情加重,他陷入昏迷,断断续续地清醒,但醒来第一件事,都是操心手头的工作。他叮嘱家人,一定要处理好出书事宜。记者了解到,接下来这些心愿,洪老培养的图书馆青年馆员会继续帮他完成,让他不留遗憾。

  洪卜仁

  他被称为厦门的“活字典”,在厦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以及地方史研究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任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市方志办副主任、市社科联副主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高级顾问、厦门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等。鉴于洪卜仁长达半个世纪以来从事政协文史工作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95年、2009年全国政协办公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先后两次颁予其荣誉证书。

  (记者 何无痕 郭睿)

标签:地方史专家|活字典
稿源: 厦门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