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首次公布界线界桩信息 厦门最老界桩127岁了

www.ijjnews.com   厦门日报  2019-05-16 15:01
  

  厦门最古老界桩,位于集美灌口镇田头村大岭古道的安泰宫旁。(本组图/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提供)

工人将重达四五百斤的界桩挑上山

  近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开通,全国省、市、县界线界桩信息首次面向公众公布。据了解,厦门市共有24个县级界桩,这些界桩设在何处、如何设立,背后故事鲜为人知。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带您了解厦门界桩的故事。

   【钩沉】

  最老界桩埋设于清光绪十八年

  在集美灌口镇田头村的大岭古道,埋设着刻有“长泰同安县交界碑”字样的厦门最老界桩,该界桩埋设于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月,距今已有127年,因年代久远,石面上已长了青苔。

  “集美灌口镇田头村大岭,在清代是‘泉州府同安县安仁里十五都’,与漳州府长泰县相邻,古界碑(界桩)曾是长泰县、同安县的分界标志。”田头村已退休党支部书记林基石说,其落款处刻有“长泰县王同安县李合立”,这是两县地方长官的“签名”。

  公路修建前,古界碑所在的仙灵棋山大岭古道,是山重村和大岭村的主要往来和贸易通道。“以前长泰县山重村村民,会肩挑山竹、猪肉、草药等特产穿过这条古道,到大岭村的贸易市场做买卖,再从大岭村带回海产、盐巴。”曾任闽南文化研究会灌口研究组组长的白玉盛说,古界碑见证着两边村落往来的历史。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大岭古道上的古界碑如今是海沧、集美、长泰三地的交界点。同安俚语“一脚达三县”“一条扁担横三县”,说的就是这种地理区域三交点。“名称有变化,但界线一直没变,古界碑一直在发挥分界作用。1997年厦门、漳州联合组织两市间县级界线勘定时,在古界碑边新立了一个三面型界桩,标示新的行政区域分界。”厦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勘界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古界碑边,建有一座土地庙安泰宫。“‘安’取自同安县,‘泰’取自长泰县,这是两地村民出资合建的土地庙,至今还由两边村民共同管理,一起出资修缮。”林基石说。如今,土地庙、古界碑、新界桩,共同标示着区域分界,古今对比,可见区域变化的历史。

   【故事】

  拿砍刀开路挑界桩上山埋设

  现在界桩的材质是花岗岩,一个界桩重达四五百斤,除了设在公路边,还有不少设在山上。“按要求,三交点必须设立界桩,但绝大部分三县(市、区)交界点都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地方,埋设界桩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厦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勘界办)副处长郑俊峰对这些“上山开荒设界桩”的经历记忆犹新——位于海沧、长泰、龙海三方交界的天柱山,海拔540多米,6名工人花了两天时间才把界桩、水泥、工具挑上山。

  据介绍,厦门与漳州两市间的县界多是荒山,灌木杂草丛生,上山时要有人在前面拿砍刀开路。因地面长满青苔,人们走路打滑,摔倒是常事。由于路况复杂,还有硬竹戳穿鞋底等意外发生。

  上山埋界桩,除了工人、勘测人员,还要有界线双方的人员在场,每次都得有20人左右。“上山时经常遇到蛇。”郑俊峰说,所幸,每次都是有惊无险。有一次他们准备上山,听当地农民说山上有蟒蛇到村里咬鸡鸭,一行人心中惴惴不安。此外,荒山不如想象中那样“空气清新”,植被茂密处几乎不透阳光,气流不通,闷热异常,他们的汗水浸透了衣服,“每人至少带3瓶水,到山顶都喝光了。”

  到了山顶,一行人才开始埋界桩、测定点位等,有时山上卫星信号不佳,GPS设备无能为力,为了等待信号出现,又要多待一两个小时。

   【延伸】

  厦门界桩知多少

  行政区域界线是边界毗邻方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界桩是界线的实物见证,对促进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毗邻边界双方都应自觉遵守边界协议,维护法定边界线的权威性,保护好界桩,共建“平安边界”。据介绍,厦门市界线界桩管理总体较好,每条界线、每个界桩的管理都落实到村,具体到人。

  1996年至2005年,厦门市全面勘定区、镇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埋设界桩27个,之后随着区划调整增减,2009年全市重设一批界桩,目前厦门市有县级界桩24个。每隔5年,全市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开展一个轮次的界线联合检查,界桩为必检项目。

  (文/记者 黄语晴)

标签:界线|界桩
稿源: 厦门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