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扶老携幼看光景 博物馆里过大年

www.ijjnews.com   泉州网  2019-02-07 10:19
  

扶老携幼看光景 博物馆里过大年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人们在主题展厅内驻足观看。

春节期间,全市各大博物馆照常开放,共计有20多场主题展览和特色活动与广大市民与游客见面。昨天是大年初二,从一大早各个博物馆开馆,到傍晚临近闭馆时间,人头攒动的各展厅内,人们期待着与历史撞个满怀,也为当下越来越丰富多元的假日文化生活感到欣慰。□记者 蔡紫旻/文 吴嘉晓/图

“义渠国”文物吸引眼球

昨天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参观人数早早地破万。许多参观者全家出动,把过年逛博物馆当作合家欢出行的不二选择。

在博物馆二楼的“闽台缘”主题展厅内,来自南安的庄先生带着一家三代八口人看展。“我们经常来,这里的常设展区,基本上都看过好多遍了。可是看了又看,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尤其是老人家,走到一些能够唤起他们儿时记忆的老物件跟前,能和我们说上半天。”听到儿子这么说,在一旁的庄老先生不住地点头,对他而言,那些关于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的实物展陈,以及闽台两地岁时节庆、衣食住行等习俗展示内容,正是逝去时光所留下的最好印迹。

连续剧《芈月传》里,勇猛的义渠君圈粉无数。在博物馆三楼,远道而来的《青铜之路——宁夏固原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特展》,就有来自遥远的义渠国出土的文物,从中也许能够一窥义渠君生活时代的真实情景。过年期间坚守展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次特展的展品类别多,数量更多,契合今年的生肖主题,展品中憨态可掬的猪形金饰片引来不少人围观。

“看,这好像诸葛连弩!”人群中,有个小军事迷指着橱窗里的连弩,轻轻跟妈妈嘀咕着。听到小参观者美丽的误会,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着:“这不是诸葛连弩,它出土于春秋时期,可比诸葛亮的年代还要早。”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诸葛亮有三大“黑科技”——木牛流马、八阵图和诸葛连弩。本次展出的连弩来自宁夏固原,制造于春秋时期,远早于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

武侠小说里形容宝剑锋利,少不了用“削铁如泥”来形容。特展中有好几把铜剑,不仅历经数千年依然闪着寒光,更是保持着很好的锋利度,至今仍可以一次割断数张纸。

皮影展览唤起儿时回忆

临近闭馆时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参观者渐渐少了。从漳州到泉州与儿子过年的白女士一家人,仍在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三楼展厅内流连忘返,这里展出的,是来自辽宁大连现代博物馆馆藏的辽南皮影艺术作品,一幅幅制作精巧、栩栩如生的皮影作品,唤起了白女士儿时的回忆。“我其实是重庆人,过去看过不少皮影戏,也特别感兴趣,没想到这次到泉州看儿子,倒是巧遇了皮影展!”

本次展览,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现代皮影原件及表演乐器、灯具、唱本等藏品共计336件(套)。其中,有陕西皮影、山西皮影、天津皮影、黑龙江皮影等地的精美作品,也有皮影戏乐器、剧本等物件,种类繁多,让人得以了解皮影戏的历史沿革、传统剧目、制作方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皮影展览中,不仅展示了“生”“旦”“净”“丑”等人物,以及各地不同的头茬形象,还展示了辽南皮影两个特殊的角色——“大师兄”“二师兄”。传说他俩是观音菩萨的亲传弟子——慧圆、慧真,受委派在人间以演影戏的方式宣讲经文,在真实的皮影表演中,他们俩一般发挥串场的作用,动作语言幽默诙谐,受到人们的喜爱。

记者手记

文化大餐 胜过山珍海味

近年来,走出家门过个文化年,已然成为人们的“新年俗”,穿着过年的新行头,带着亲友到博物馆团聚,一边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一边坐上“时光机”,在文物里穿梭千年。追古溯今,时空来回切换,这一道“文化大餐”,胜过山珍海味!

千年“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是泉州人骨子里的骄傲。把握复兴城市文化的历史际遇,泉州持之以恒地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惠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传统新春佳节的新风尚,就是我们坚持让城市有根有魂、形神兼备结出的硕果。

让人欣喜的是,如今,千年海丝文化、多元闽南文化,不光是泉州人骨子里的骄傲,也已经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纷至沓来的外地游客来说,逛展馆与看开元寺、游清源山、走洛阳桥等一样,成为到泉州必打卡之地。(蔡紫旻)

标签:
稿源: 泉州网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