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40年】1986年:晋江工农业总产值全省居首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也吹响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
“那一年,晋江的GDP只有1.45亿元,财政收入1833万元。由于入不敷出,还要依靠上级补助。”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说,“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当时的晋江,就是一个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典型农业县。”
上个世纪80年代晋江的生产作坊(资料图片)
晋江人均耕地非常少,而且大部分还是低产的丘陵红壤地和滨海沙质地、盐碱地,想要在这些贫瘠的农业资源上做文章,根本无法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贫困问题。穷则思变,爱拼敢赢的晋江人开始“洗脚上岸”,以纺织服装、制鞋、陶瓷为主要产业的小工厂在晋江应运而生。
“刚开始政策不明朗,多数企业艰难地在夹缝中生存。”许连捷说,“直到1980年,晋江党委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规定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民营企业戴上乡镇、三资或外资企业的‘红帽子’‘洋帽子’,才为如履薄冰的企业扫清发展障碍。”
紧接着,晋江县委、县政府在几次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又相继宣布:允许企业雇工、集资,允许股金分红,允许供销人员按业务量提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等措施,并鼓励村一级非脱产干部带头集资办厂……彼时,晋江大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生产发展愈加如火如荼。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晋江人积极利用侨乡“三闲”(闲置房子、闲置资金、闲置人员)以及海外资金、技术,大办联户集资乡镇企业,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配套和补偿贸易,即“三来一补”,当地经济逐年好转——
1983年底,农民联户集资企业的首创地陈埭镇,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成为我省第一个亿元乡;
1984年,晋江的乡镇企业总数增加到3968家,其中联户集资企业2795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70%强。联户集资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8万人,占全部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一半。当年乡镇企业总收入5.5亿元,其中联户集资企业3.2亿元,占60%。
据统计,1981年—1985年,晋江全县乡镇企业总数增长1.87倍,其中联户集资企业总数增长28倍,占乡镇企业总数从7%提高到71.6%。乡镇企业总收入增长3.27倍,联户集资企业总收入增长近24倍,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64.05%。全县参加联户集资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
1986年,晋江工农业总产值11.01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的县。产业结构比例从1978年的45.4∶29.4∶25.2转变为23.1∶57.3∶19.6,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初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 郭雅莹)
- 紧跟新时代 未来我们要走向世界2018/12/20
- 【改革开放40年】“电罐”独立到广厦鳞次 最高楼传奇不断续写2018/12/19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18/12/19
- 福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8/12/1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