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摆脱笨重印象 泉州石产业用“薄”撬动新市场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8-11-07 10:37
  

  一直以来,说起石材总是难免与笨重厚实相联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源自矿山的石材天然资源的开采及销售也逐步从量向质的转变。“石材的‘生产商’是大自然,真正的设计及运用才能体现人类的智慧。”泉州市石材商会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石产业正呈现着“文化+石材”的产业升级,除了提升工匠精神的雕刻技艺之外,以南安为主的业界从设备升级出发,在保证石材原有天然纹路的同时,让厚重的石材尽量变薄变轻,小则用于手表表面装饰,大则用于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增加与瓷砖、木材等建筑材料的竞争优势。

企业升级设计,“智造”更轻更薄石产品

  文化助力产业总量领衔全国

  泉州石产业占据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半壁江山。目前,仅南安市石材产业总产值便接近500亿元,当地的进出口石材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55%,2018年前三季度石材累计完成规模产值381.44亿元,比增达18.4%。

  据介绍,当前,泉州石产业界更多地将关注度投向文化设计助力方面。“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魅力和活力,产业也是如此。”业界人士说,在相关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泉州石产业在文化的基础上诞生了不少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例如贝尼思慕、力诺国际石装、艾斯亚特等,上述品牌也大多是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孵化升级而来。

  而原本就在传统业界深耕的品牌企业也在坚守传统加工建材的基础上积极向文化领域延伸,寻求石材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应用之美,以此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例如东星“奢石博览馆”、英良“五号仓库”、东升“玉祥天下”、中闽“玉石汇”等一批石材创意体验馆,日渐令石材加工产业聚集区呈现出石文化体验式营销的显著效果。

  据透露,在今年“石博会”上,上述东升、东星、英良、鹏翔等11个企业自建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展馆还将作为配套常设性体验馆,展示融合海丝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手工拼图、CNC雕刻、水刀拼花等石材工艺。“我们还将酝酿推动业界与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等的跨界美学交流活动。”南安石材商会会长王清安说,没有石材资源的南安之所以可以成为全球知名的石材加工基地,与业界不断引领设计创新分不开。

  概念升级向消费品领域进军

  当石材获得文化助力后,其所拥有的天然之美更容易打开其他市场的需求。“我们可以将石材切割到一毫米的厚度。”王新宇,薄石文化的推动者。他说,目前正与英良石材进行合作,将拥有类宝石光华的石材制作成表面,进入消费品时尚轻奢市场。

  提及石制手表的重量时,王新宇称与普通手表几乎没有差别,而且每个手表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纹路,满足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设计需要制造环节的支持。为此他们升级设备,拥有稳定的薄石加工设计。“申请了专利,确保成品率。”他说,他们的产品不但受到消费者的喜欢,也获得相关业界的认可,目前已经成为石材品牌企业的伴手礼产品。

  运用石材到其他市场上抢蛋糕的并不只有王新宇,在宗艺石材超薄板负责人蔡哲安看来,业界对于石材已经很熟悉了,给其任何一块石材,对方都能说出石材品种、矿山来源。由于竞争充分,市场价格太透明,基本上没有利润可赚。因此他另辟蹊径,跳出建材“牢笼”,选择与灯具厂、橱柜厂等进行跨界整合。“我们改变营销思路,为了让石材更具可塑性,在薄石工艺的基础上,加入PVC(聚氯乙烯)的塑料材质,令石材更轻且易弯折。弯曲这一特性,给石头这一材质带来无限可能。”蔡哲安说,做灯罩、弧形装饰这些都可以运用超薄石材。再比如想要做到透光性,则可通过与玻璃进行复合体现。

  除了开发新的市场之外,在原有石产业基础上,薄石工艺的应用起到了很好推动升级作用。致尊建材作为国家《石材复合板工艺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之一,致力于将薄石工艺结合成熟的复合技术,升级石材标准化进程,从大板切割、拼板加工、异材质复合、板材抛光到成品验收入库,顶尖管控贯彻全线生产,确保产品品质精益,精益化的产品深获国际市场,特别是日本市场的喜爱。“大理石复合板材更有利于我们运输。标准化施工,不但大大节约石材资源,还能更好地打开家装市场。”致尊建材负责人周晓遵说。

  (记者 王宇静 黄耿煌 文/图)

标签:石产业|石材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