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主流媒体看晋江 >>正文

海峡都市报:沉迷安海文化 76岁的他自费编印三本书

www.ijjnews.com   海峡都市报  2018-08-01 17:01
  

  沉迷安海文化 他自费编印三本书

  76岁的吴杭州退休15年,从非科班入门文史圈,以书献礼安海建镇888年

吴杭州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安海文史研究

吴杭州自费编印的三本书

  对地方文史的热爱,可以让一个人沉迷成什么模样呢?76岁的吴杭州,用15年的切身投入,回答了这个特别难以精准到言辞的问题。

  最直接的是他自费编印的三本书:《石井书院志略》《安平桥志》《安海映像》,石井书院这本是在安海镇政府的帮助下吴杭州主编的。不止于此,他还编辑整理了《安海百年大观》《石井书院修缮记事》《安海回眸》《安海故事》等多本书籍。

  让人意外的是,吴杭州并非科班出身。他当过16年小学老师,后来辗转商业系统工作,2003年退休后才真正与文史结缘。“除《安海故事》外,几乎都是自己用笔一遍遍反复重抄编辑而成。到编《安海映像》时才学会用手机打字。”

  单纯热爱是不够的,比如吴杭州的热爱,就累积了储藏间里几十柜数千册的文史书籍。“安海文化积淀深厚,包容性很强,是泉州和晋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杭州说,研究学习越久,就越为安海文化赞叹。他的投入有几个时间节点:2000年,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段历史感兴趣,开始买书买资料;2003年沉迷,发现泉州的文史资料里很多都涉及安海;2006年,开始专门研究学习地方志。

  最近的成就感来自于近日出版的《安海映像》。今年是安海建镇888周年,这本书是吴杭州对安海的献礼。“这是我10多年来,把有关安海人文和景观的纪实摄影习作加以整理,并把经过梳理的文史资料列为说明,编辑而成的。”编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书本分为文化景观、文化传承、文化记忆三部分,是一次力求严谨的探索,他还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颜长江协助审稿并为书命名。

  而这15年的文史路,吴杭州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石井书院故事。

  2005年,吴杭州发现石井书院原本出砖入石的墙体,被用水泥糊起来了。石井书院与朱熹一家三代结缘,是重要的古建筑。朱熹的父亲朱松、朱熹先后在石井书院的前身鳌头精舍讲学,朱熹的儿子朱在将它扩建成石井书院。“民国时期到1996年,安海镇政府都在石井书院办公。糊水泥就改变了书院的外貌和格局。”叫停对院墙的破坏后,他与安海文史界人士一起推动重修,2008年7月正式动工修旧如旧。“我基本每天都会去看一下,看有没有哪里有问题,马上向相关部门提出。”书院修好开放后,他还经常当志愿讲解员,为游客讲解书院历史。

  (记者 林天真 黄谨 文/图)

标签:安海|安海文化|自费编印|吴杭州
稿源: 海峡都市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