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人李贽:点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8-07-06 10:34
  

   本期执行 周湖健 赖小玲 陈金土

李贽画像

   人物名片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温陵居士、龙湖叟、李老子等,福建泉州晋江县(今鲤城区)人,明代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的八十三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行走于泉州市区万寿路的街巷之间,古朴的建筑和宫殿庙宇,保留了相当浓郁的闽南风情。不经意之间,一座古旧的闽南古民居出现于眼前,让人不禁驻足抬头。当“李贽故居”牌匾映入眼帘时,作为泉州人,心头涌起一阵骄傲与自豪感。在世界文明史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在古今泉州的这块土地上,李贽是一位可能被忽视,但不能被遗忘的大思想家。他就像一道闪电,掠过了400年前那片冥暗的夜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永恒的印记。本期最闽南,记者跟随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金土,走访了李贽故居,翻阅古籍文献,追忆这位泉州籍思想巨人的那些往事……

《续藏书》

云南姚安《李贽桥说明碑》

   年少成才 广结名士

  公元1527年,明朝嘉靖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凌晨,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南门外浯江祖居(今泉州市鲤城区万寿路123号)张灯结彩,这户祖上信奉回教的家庭,长房长孙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名震华夏的伟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李贽。生长在泉州,泉州海陆兼具的独特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李贽开放创新的先进思想。他不满现状的革新开拓精神和走在时代前列的超前意识,是泉州人爱拼敢赢精神的延续,是福建精神的先代体现。

  出名要趁早。从成长轨迹来看,用现在的话来说,李贽算得上是个少年天才。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跟随父亲学文习礼,12岁时,就敢于针对孔子关于农人的态度问题,专门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大胆表露自己的正确观点,开始展露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到20岁左右时,家境贫寒的李贽看到父亲日渐衰老,决定用年轻的肩膀与父亲分担生活的重担,到晋江五店市姓庄的家中担任家庭教师,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读书人不曾有的经历。直到26岁那年,李贽中了举人,并在29岁初次远离家乡,到河南辉县担任教谕。

  然而,人生毕竟多风雨。34岁时,因父亲去世,李贽回家奔丧,正赶上倭寇大举入侵泉州,他没来得及祭奠、缅怀父亲,立刻率领族中的子弟,配合官兵,登临城头,冒着敌人的流箭飞石,昼夜守备,直到击退敌寇。后来,李贽在五年里担任了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及刑部员外郎等京城里的官职,他同时大量结交名士,共同探讨学问,追求真理。紧接着,他接触、研究了大思想家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并改造、发展了与理学(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朝以后的思潮称谓,又称道学。狭义的理学,专指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相对立的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并成为富有革新精神的泰州学派之后劲。

李贽桥碑亭

李贽连厂桥

   博采众长 潜心治学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个人思想体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李贽来说,著名革新家、礼部尚书张居正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虽然两人既非同窗,又非好友,更非同僚,而且一为“首辅”,一为“隐士”,甚至既不曾互致问候,亦无谋面契谈。但李贽对张居正有极高的推崇和赞誉,并誉其为“宰相之杰”。此外,他“五载春官,潜心道妙”,对佛学经典和老子、庄子思想深刻探究和有用吸收。正因为此,他方能够超越理学的束缚,兼容儒、道、释的思想,得以“三教同治”,为以后坚决反对假道学奠定思想基础。

  到了五十一岁的时候,李贽出任云南姚安知府,终于有了施展自己人生抱负、报国为民的平台。在任期内,他继承孟子以民为重的思想传统,关心民生疾苦,根据西南边疆多民族杂居的特点,施行宽松仁德的管理,减免税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但捐献工资修整文庙、府学,并且亲自讲学,加强当地建设,得到下属、百姓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欢迎和拥护,在当时相对落后的西南边陲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三年后,上级的嘉奖、挽留和百姓的真心拥戴,没能够拦住思想者的脚步,李贽坚决地离开了姚安,离开了官场,在湖北黄安的天窝山、麻城的龙湖等地潜心写书,传播学术思想,前来听讲、接受影响的人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李贽的一百余种著作,依然广为流传:如《焚书》《藏书》《九正易因》《续藏书》《续焚书》《孙子参同》《初潭集》《荔枝记》等。同时,他还大量评点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可谓数量繁多、题材多样。

泉州西湖李贽牌坊

李贽西湖立像

   以思想为武器毕生抗争

  李贽的思想和宋明理学(道学)格格不入。他抨击假道学的伪善,提倡自然率真的“童心说”,反对封建伦理束缚,呼吁个性解放;反对把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的前进而变化;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他与伪道学家和贪官污吏反复论战,燕楚等地的读书人争着拜他为师。

  李贽的学说精神超前,振聋发聩,尤其是在当时的年代和背景下,是非常勇敢和难能可贵的,达到了“天下皆靡然宗之”的程度,就是天下都向往、遵从他的学说理论的意思。在当时宋明理学占据绝对权威统治地位时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天空。但统治者把他和他的作品看成是“异端”“邪说”,下令烧掉他的著作,毁坏他的住所,用各种手段迫害他。

  “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万历三十年(1602年),沈一贯指使张问达弹劾李贽学说是“惑乱人心”,“狂诞悖戾,未易枚举”。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罪,逮捕李贽,并焚毁其著作。卧病在床的李贽,从朋友家中被带到北京囚禁于牢狱。

  囚禁在北京皇城监狱中的李贽,在吩咐侍者为他理发后,悄悄取剃刀割破了喉咙。侍者见他流血倒地,惨不忍睹,忍不住问他:“痛否?”李贽以手蘸血在地上写道:"不痛。"侍者问他缘何自杀,李贽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直到次日子夜时分,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粹的思想犯,终于走完了自己坎坷而苦难的一生。

  “李贽最后的悲情结局,看似‘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精神体现和最后抗争,其实情郁于中,必然发之于外,无论是圣者还是普通人,都不例外,但我们更愿意说,这是古稀斗士长期以来勇敢思想积淀的强有力迸发,是先进思想与落后守旧体制碰撞后,不屈火苗的闪耀和蔓延,是自我抗争,是最后振臂一呼的有力呐喊!不然的话,即使他被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惊天罪名,只要他愿意稍微低一下头,自然生命也可无拘束地延长。他偏偏选择了生命的终结,却得到了思想的自由。”陈金土说。

   资料链接

   泉州姑娘真性情打动李贽 一夜写成《荔枝记》

  泉州姑娘苏雨花从小跟着两个哥哥在家塾里学习。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哥哥成天贪玩,学了个“半桶水”,苏雨花却是饱读诗书,如同苏小妹再世重生。而父亲苏六公打听到相公巷庄大户的三公子庄俊秀还没娶亲,英俊潇洒,刚考取秀才,和女儿正好配对成双。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都非常满意。于是,交换庚帖,合八字,纳彩下聘。不料,庄三公子虽然长得好,内里却是草包一个,那秀才的功名还是花大价钱请“枪手”替考得来的,得知真实情况的苏雨花因此坚决不同意婚事,在几次抗争无效之后,在迎亲前晚带着丫鬟青凤出逃被发现时,一横心跳了胭脂井。苏六公又痛又怒,把青凤饱打了一顿,卖到外地去了。

  泉州姑娘苏雨花坚贞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了李贽的民本思想和创作欲望,对妇女本就有着独到而超前观念的李贽,对她们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于是,传世名作——《荔枝记》,终于一夜而成。

标签:李贽|历史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