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文体娱乐 >>正文

记录时代,年轻人不是过客看客,而是在场者

www.ijjnews.com   文汇报  2018-06-14 12:15
  

  眼下,国产纪录片迎来历史性机遇,其受众群体也拓展到青年人。图为纪录片《本草中华》剧照。

  两年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修钟表的王津师傅被网友冠上“故宫郑少秋”之名; 《本草中华》在网上播出时,一批90后年轻观众发射“弹幕”给导演提建议。眼下,国产纪录片迎来历史性机遇,其受众群体也拓展到青年人。

  国产纪录片赢得收视口碑的同时,一个新课题在纪录片工作者面前铺开:纪录片如何适应时代?如何让为数众多的年轻人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在场者、推动者?国内外纪录片创作者、制作人齐聚白玉兰电视论坛,共话方兴未艾的纪录片新业态。

  年轻人和互联网,是纪录片的下一步

  2017年,《了不起的匠人》团队为其微博用户做了画像:22岁到24岁的观众最多,女性占63%。这和过去电视纪实片偏向中老年、男性用户的观众构成完全不同。吸引年轻人,拥抱互联网是纪录片开拓市场绕不开的切口。

  年轻人关注纪录片的背后原因,既有制作水准的进步、互联网平台的运作,也离不开这些切合时代而作的纪录片,在年轻人心中激发的情感共鸣。

  央视纪录频道制片人、导演徐欢认为,匠人主题的纪录片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热捧,是因为个中故事贴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择一事忠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正好适应了快节奏社会里年轻人渴望的一种生命状态。”

  纪录片走近年轻人,除了在内容上的贴近,也需要更多新颖的表现手法。纪录片《本草中华》总制片人韩芸带着一群“85后”和“90后”,尝试用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去讲述古老的中医药话题,网红的产品如“崂山百花蛇草水”也成了团队取材点之一。在画面、包装、音乐、剪辑上均对标年轻观众的审美和要求。正是这些生动又通情达理的叙事方式,把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融进年轻人的心。

  纪录片适应时代,需要适应受众的观看方式与收视偏好。韩芸表示,在未来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互联网思维可以从项目初始就加入,“互联网的语言和互联网的方式,让纪录片带有网络的基因,让它更受年轻人的喜欢”。当下各视频网站都推出了交互性极强的“弹幕”,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

  互联网平台中,28岁以下的受众占比高达70%。腾讯视频运营平台部纪录片中心总监朱乐贤认为,纪录片的创作方向会根据用户喜好调整。“这些互联网用户喜欢什么,我们能给他们提供哪些优质的纪录片,这些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适应时代不改本质,记录当下是为了走向未来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为纪录片的多元化表达和产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不论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如何变化,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永远不会变。

  “记录当下是为了锚定未来的方向。”纪录片导演、第24届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彭辉说。关注大时代下人物命运的优质当代纪录片,会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拍《空山》时,彭辉和摄制组花了6个半月驻守中国大巴山脉上的一个大山坝,其间熬过断水断粮和恶劣气候。播出后,空山获得援建,结束了祖祖辈辈喝雨水的历史,这也是彭辉最欣慰的事。

  记录时代,年轻人不是过客看客,而是在场者。《本草中华》这支年轻的纪录片团队静下心、沉住气,跋山涉水探寻真实的本草故事。在西藏那曲地区寻找虫草时,摄制组在200米开外遇到一头巨大的棕熊,关键时刻靠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憋气,逃过一劫。“纪录片的工作,需要年轻人的勇气。”韩芸说,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一起携手去记录时代,体验人生。

  在彭辉看来,年轻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一定能拍出好的作品。纪实内容在刻画时代面孔,传递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上具备天然的优势,未来,这一过程里将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用朴素的情感和朴素的镜头,记录中国的故事,走向国际市场。而这样的故事,将向世界更好、更真实地传播中国面孔。“纪录片最大的功能是留给后人看。”彭辉说。一百年以后,一定会有人透过今天的一位年轻人镜头,看到我们的青春,看见镜头里的中国。

  (文/记者 李思文)

标签:记录|年轻人
稿源: 文汇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