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翔安区新媒体中心昨成立 发出“业翔民安”微信公众号首条资讯

www.ijjnews.com   厦门日报  2017-12-26 10:50
  

  翔安区新媒体中心成立

  扫扫二维码,关注翔安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业翔民安”

  翔安隧道翔安出口处,一处建区伊始就高高耸立的雕塑依旧吸引人们的眼球――金灿灿的“司南”下,“业翔民安”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而就在昨晚,一个以“业翔民安”为名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它的第一条资讯,短短时间就赢得了上千点击量。

  这一翔安区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发声”,标志着该区精心筹备的翔安区新媒体中心正式成立。昨天下午的揭牌仪式十分简单,但翔安广邀驻厦媒体,用一场隆重的新闻工作座谈会,来映衬该区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这件大事、喜事。

  新时代,翔安新闻宣传的格局正迎合新媒体兴起的浪潮发生悄然改变。在翔安区委副书记颜文聪看来,翔安区新媒体中心的起航,是翔安新闻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新成果,其对于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做大新兴媒体,拓宽宣传渠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翔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可以看出,翔安新的宣传平台刚刚搭建完毕,就被赋予了诸多使命。

  顺应发展 新闻事业增添生力军

  蓝天白云下,林立的塔吊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一个个省市重点项目不断勾勒着翔安的新变化。事实上,作为这些年厦门跨岛发展主战场的翔安区,每天都有振奋人心的声音传出。

  包括本报在内的“厦门日报系”主流媒体,在昨天的座谈会上被频频提及。在翔安区的表述中,“记者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坚持‘三贴近’,多年如一日地聚焦翔安,热情宣传翔安,报道数量不断增多、分量不断加重、影响不断扩大,对提升地区形象、服务基层百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的翔安,正处在推进“五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继续依靠传统媒体,他们也敏锐地把目光锁定在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生活的新媒体上。记者留意到,向传统媒体“取经”,其实也是在昨天翔安区新媒体中心成立的节点上,翔安区特意举行新闻工作座谈会的一个初衷。

  沿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新闻舆论工作指引的方向,翔安区已明确了新媒体中心建设以及接下来全区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思路: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翔安故事,让翔安的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创新手段 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要

  打开“业翔民安”微信公众号的页面,一股简洁而又温馨的气息迎面而来。如何让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真正走入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讯息、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其实是近来翔安区宣传部门一直在思索的课题。

  有一点毋庸置疑,多层次、大范围地推进“十九大”精神、重大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主题宣传活动,将成这段时间翔安区新媒体中心最重要的使命。其对应的,也正是该中心“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创办宗旨。

  而就在昨晚,翔安区新媒体中心的编辑室灯火通明,这群拥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的新媒体“小编”们,在上岗第一天就冥思苦想,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新闻。翔安区对新媒体中心建设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则已铭记在他们心里:在做好主流舆论宣传的基础上,必须深化互联网思维,树立“用户意识”,把握群众新闻需求,更多地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把时段留给普通群众,多报道反映百姓心声的社会民生新闻以及经济新闻,讲好翔安故事。

  当然,在发展新媒体的同时,翔安也不会丝毫忽略与传统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共享融合。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批具有翔安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要。

  打造新平台,发出好声音。“业翔民安”,这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从现在起,每一天都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您的眼前。

  (文/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余庆东 图/通讯员 张天骄)

标签:新媒体|翔安
稿源: 厦门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