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文体娱乐 >>正文

祖籍泉州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昨日病逝:晚归的诗翁 永远的乡愁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7-12-15 14:50
  
2015年11月8日,余光中夫妇回到泉州参加永春余光中文学馆开馆仪式

  2016年4月21日,余光中在无锡江南大学举办文学对话会

  晋江新闻网12月15日讯 12月14日,祖籍泉州永春的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寿90。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祖国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广为传诵。

  作为享誉华人世界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传开后,晋江诗坛不少诗人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表示哀痛和怀念。

  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吴谨程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就读过他的诗,因为他是著名诗人,对他也很关注。后来又知道是泉州的同乡,更感觉有一种亲近感。余光中可以说是我们这些上世纪80年代走过来的文青的一个崇拜对象。”

  在晋江朗诵协会的微信群里,会员们自发转发、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据了解,余光中祖籍泉州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后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接着赴美国求学,并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外文系,后赴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晚年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教。

  20世纪90年代后,余光中回到了久别多年的祖国大陆,一时间掀起了一阵“余光中热”。在长期任教的同时,余光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诗作品。他的诗歌对于20世纪的华语文坛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梁实秋曾这样称赞余光中:“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已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集。他的《乡愁》不仅在台湾引起巨大反响,也被祖国大陆中学教科书收录,成为在祖国大陆极富影响力的台湾文学作品。之后,他又与台湾知名歌手罗大佑合作将《乡愁》演绎为歌曲《乡愁四韵》,为全世界华人所传唱。

  此外,余光中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只有母语掌握好,才能作出好的翻译作品。”

  余光中经常返回大陆,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余光中也多次回到泉州,写有《洛阳桥》,也为泉州海丝文化留下璀璨的一笔。余光中曾说:“我父母的乡音都一直蛮重的。”也许是因为这样,余光中念念不忘故乡,曾回泉州永春洋上村谒祖。如今,永春建有余光中文学馆。

  连真:我曾给余光中当“保镖”

  余光中病逝的消息传开后,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乡愁》,也在网络上再次被转发阅读和怀念。

  泉州风雅颂书局创始人、晋江五店市风雅颂书局的负责人连真说:“余光中的书籍一直以来都是书店的畅销书。”

  1995年,余光中应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邀请,首次到厦门,并在厦门晓风书屋举行读者见面会时,连真也得以与余光中有一面之缘。

  连真说:“会在美国高速公路飙车,会写出《我的四个假想敌》,写作《乡愁》的余先生瘦小文弱,和以前从文字上想象的形象很不一样。他与太太都亲切和蔼,用闽南话和我们漫谈着家乡种种,言犹在耳!”

  连真回忆说:“余光中在厦大要前往同一条街上的晓风书屋时,被读者围得水泄不通,我还充当‘保镖’,在人群中当人墙,一条路护送先生和他太太突破热情的厦大学生,来到书店。其间,一度余光中还和太太被人群所冲散了。我还记得,余光中的太太范我存女士,穿着一件枣红色的旗袍,很端庄贵气,后来一些学生找不上余光中签名,就来找她。像追明星一样追捧作家的那种盛况,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

  晋江合唱团演唱《乡愁》曾获省音乐舞蹈节金奖

  喜欢朗诵的人,朗读着《乡愁》;喜欢音乐的人,唱着《乡愁》。

  2001年,福建省音乐舞蹈节中,晋江合唱团演唱的《乡愁》,曾获得了金奖。当时负责歌曲钢琴伴奏、晋江梅溪中学的教师刘四兵说:“余光中《乡愁》这首诗写的格局很大,给音乐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空间。”

  据刘四兵介绍,当时为《乡愁》一歌谱曲的泉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王鼎南同样来自台湾。王鼎南说:“这些作品都是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之沃土。”对于余光中《乡愁》,王鼎南有着很深的共鸣,他的歌曲创作结合南音,整个曲调很舒缓、委婉,很有诗中思乡的况味。

  刘四兵说:“诗里有些句子唱起来虽然很拗口,但是仔细品味,非得那样唱才能表达那样的情思。”

  (记者_董瑞婷)

  余光中作品选登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洛阳桥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标签:余光中|乡愁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