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文体娱乐 >>正文

中国田径这一年:立足成绩,强调担当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7-12-08 13:06
  

  新华社福建泉州12月7日电 题:立足成绩强调担当——中国田径这一年

  即将过去的2017年对于中国田径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田径健儿不仅在竞技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赛场之外中国田径也在不断体现着“基础大项”的责任担当,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领域贡献力量。

   竞技赛场延续良好势头

  8月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是中国田径今年最重要的比赛。中国田径选手延续了2015年北京世锦赛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以来的良好势头,在伦敦获得了两金、三银、两铜,力压东道主英国队排名奖牌榜第五,继1993年之后,创造了中国队参加田径世锦赛的历史第二好成绩。

  第六次参加世锦赛的女子铅球名将巩立姣不仅如愿收获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世界冠军,整个赛季巩立姣还保持了全胜的骄人战绩。在钻石联赛苏黎世站总决赛上,她优势明显收获冠军,成为钻石联赛创立至今,第一个赢得赛季钻石大奖的中国选手。

  亚洲飞人苏炳添在世锦赛上再次闯入男子100米决赛,成为百米决赛场上的唯一亚洲面孔,他所领衔的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队也再次闯入世锦赛决赛,在受到邻道对手干扰的情况下顽强拼得第四名。

  名将表现稳定,新人的发挥同样抢眼。初出茅庐的竞走新人杨家玉勇夺女子20公里竞走的世锦赛金牌。18岁的男子跳远选手石雨豪以8米31的成绩将自己保持的亚洲青年纪录提升了1厘米。

  7月在肯尼亚举行的世少赛上,更加年轻的中国田径少年们共获得5金、2银、4铜,排名奖牌榜次席,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田径未来的希望。

   全民健身发挥龙头作用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健身锻炼方式,在促进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一直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龙头和辐射作用。进入2017年,马拉松热势头不减。截至今年10月底,通过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和其他相关渠道数据统计,全国各地共举办800人以上规模的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800多场,参与人群近1000万人次。

  今年也称得上是中国马拉松的“系列赛IP”元年。从“韵动中国”“奔跑中国”“健康中国”等多个马拉松系列赛,到“中国马拉松大满贯”“亚洲马拉松大满贯”,近年来数量激增的马拉松赛事开始进入抱团创品牌的发展阶段,本土马拉松品牌也实现了从“自产自销”向国际发展的跨越。

  系列赛框架下的赛事告别单打独斗的运行模式,特别是对于二三线城市的赛事而言,与北马、厦马这样的品牌赛事进入同一系列赛,可以让赛事的社会参与度和市场认可度得到快速提升,进而带动马拉松市场更加蓬勃的发展。新的发展趋势下,马拉松愈发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的重要赛事平台。

   跨界选材凸显大项担当

  “跨界选材”是中国体育今年的一个热词,而对于被称为“运动之母”的基础大项田径而言,跨界输送人才并不算新鲜事物。不过现阶段为了实现中国在冬季项目上的跨越式发展,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面参赛的目标,田径项目更多肩负起了向冬季项目输送人才的责任。

  6日在泉州晋江召开的2017全国田径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主任于洪臣介绍说,上个月由田管中心牵头的田径项目冬夏协调备战两奥及冬夏两栖训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旨在把田径跨界跨项选材、协调备战两奥做成范例,进行推广,带动其他项目共同为备战两奥做出贡献。

  据介绍,从10月起田管中心已先后组织竞走、投掷、短跨跳、中长跑四个项群的跨界选材集训,集训范围包括15-18岁、18-20岁年龄组各项目国内顶尖选手以及部分成年运动员。除冬季项目外,目前皮划艇、排球等夏奥项目也参与到选拔中来。

  在国际体坛,夏季奥运会项目运动员特别是田径选手“跨界”参加冬奥项目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上月在雪车世界杯普莱西德湖站比赛中,从田径项目转项而来的耿文强就在男子钢架雪车决赛中获得第七名,实现了中国选手在雪车世界杯上参赛和完赛“零的突破”。1995年出生的耿文强此前主项是跳远,两年之前他还在参加国内的田径比赛。

  据于洪臣透露,跨界选材的平台会一直延续下去,在后续的国内比赛中,田管中心还计划设计一些考察冬季项目专项素质的田径比赛项目,发挥竞赛杠杆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跨界到冬季项目中去。

  (记者 吴俊宽)

标签:田径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