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 新闻中心>>海峡新闻 >> 闽南要闻>>正文

厦门:这座城市真小,它的梦想很大!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7-07-26 10:43
  

  厦门的小是出了名的。它辖区面积小、经济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在同等城市中也偏小。小是厦门的特质。曾经,厦门为小而纠结。如今,厦门正在解开这个疙瘩。无论城市决策者,还是广大市民,都在跳出“小”心思,谋划“大”格局。

  照亮明日城市——厦门新观察

  一座有远见的城市,必然深入思考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发展的关系。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厦门一直以海滨城市的美丽形象享誉中外。行走在鹭岛的大街小巷,问计于城市的干部群众,记者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正以清醒的眼光审视未来,以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治理的开创性探索,锻造明日之城的光荣与梦想。

   传奇环岛路:迷人海岸是如何炼成的?

  环岛路,是一条全线27.8公里的厦门环海风景旅游干道,像一条闪光的链子,串起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曾厝垵、黄厝沙滩等“珍珠”,也连接了会展中心、CBD商圈、五通码头等现代设施。环岛路上,从厦门大学到前埔的一段海岸,长约9公里,被称为“黄金海岸线”,是大家最钟情的区域之一。

   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厦门见证台海变迁

  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厦门于历史转身之间,记录了两岸沧桑巨变。如今,厦门正深度融入两岸交流交融的时代潮流,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孕育着两岸新生代创新创业的梦想与期许。

  每年初夏,与小金门岛隔海相望的厦门会展中心,就会迎来两岸最盛大的民间交流活动——海峡论坛。 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在此登场,一时亲朋纷至,同胞团圆。八年来,每年都有近万名台胞跨越浅浅的一湾海峡,参加这场两岸民间“嘉年华”,通过基层、青年、经贸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实现“你来我往”,寻求“心灵契合”。

   特写:“老内”潘维廉的厦门情结

  “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潘维廉用中文风趣地说,“我喜欢厦门,一辈子、两辈子都想住在厦门。”

  如今已61岁的潘维廉,自称是一位“地道”的厦门人,他是福建第一位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外籍人。作为厦门大学的美国专家,他在厦门已生活了29年。

  潘维廉和中国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工作。他当时就很好奇,“海峡对岸住着怎样一群人?”回美国后,潘维廉对中国念念不忘,他也找到了携手一生的“知音”。“我和太太第一天认识就聊中国大陆。她是在台湾出生长大的美国人,我俩有个共同愿望——要到大陆看看。”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再过月余,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在厦门举行。这座海滨名城,正带着自信与从容,静心迎候四海来宾。

  城市,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座城市,如何自觉融入时代浪潮,以国家发展为机,为国家发展助力?

  一座城市,如何在城镇化巨变中坚守个性气质,跳出发展中“千城一面”的窠臼?

  一座城市,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一条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厦门,正以积极的探索,破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问。

   特色鲜明的千面之城

  厦门城市不大,面积仅1600多平方公里,是副省级城市中最小的。但这座海岛小城,于风云际会中紧抓机遇、勇担重任,逐渐崛起为一座有格局、有追求、有魅力的特色之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于千城一面,厦门是多维度的千面之城:她因灵动而魅力多彩,因鲜明而彰显个性,因文化而别具韵味,因开拓而格局一新。

  这是一座既海纳百川又坚守特质的城市——

  “厦门是开放包容的,她乐于展示自己的美,善于吸收别人的美。同时,她又有一定程度的‘保守’,这种保守更多的是对自身特色的坚守和对既有历史的传承,让个性不被城市化大潮所消解。”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说。这也是一座东方文化和西方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一座既安逸温馨又追逐梦想的城市。

   顺势而为的自然之城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厦门在狭小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得失方寸间,弹指乾坤大。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有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

  城镇化浪潮下,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继续粗放型扩张,放大城市边界做大城市规模?还是有守有放,坚持城市应有的人居价值与生态底线?厦门坚定选择了后者,守护一方诗意栖息之地。

  城市空间虽小,手笔却大:全市近六成土地面积划作生态屏障区,禁止大规模开发建设——顺应山体、丘陵、溪流、湖库、海岸形成的山海连接廊道,厦门主动划出红线,避免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依托背山面海的自然格局,厦门打造内陆山区“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近海海域“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多年来厦门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折腾、不拧巴、不较劲,让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相融。

   创新发展的跃动之城

  夏日的环岛路风景如画,数字“98”造型的巨大金钥匙屹立海边,熠熠生辉。每年9月8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都会在厦门举行,上万客商于此追逐创富“金钥匙”。

  站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远眺,天高海阔、澄碧万里。曾经人稀船少的边海之地,如今已变身开放前沿。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办事大厅人来人往,彰显出这个新生试验区的活力。“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在厦门片区,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国前列,企业注册、经营、通关更加便利。自2015年4月挂牌至今年6月,片区累计注册企业2.75万家,注册资本4600多亿元。

  “如果说经济特区过去一定程度依靠政策红利,今天则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持续创新释放发展活力。惟有不停闯、不停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新优势。”厦门市长庄稼汉说。

  沟通台海,连通世界。融入国家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厦门视野更加广阔。从海沧港区始发的中欧(厦门)班列,已先后开通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俄罗斯莫斯科4个终点站,且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台湾地区,对接东盟,形成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携手”。

  开放,海纳百川;改革,快马加鞭。在改革中破题,在发展中思索。新发展战略、高新产业导向,既是形势使然,也是自觉追求,一个跃动之城正呈“跳跃发展之势”。

   共建共享的人人之城

  城者,盛民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厦门市民爱管事、会管事。他们眼界开阔,提建议的参照系往往是看齐一流名城,“你看看人家新加坡、香港……”

  “这是一座人人城市,富有参与共治精神的厦门人才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说。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与城是冷漠相向,还是良性互动?人与人如何友爱互助,城市如何引领市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这是一座城市必须面对和破解的课题。

  灾难面前,厦门全城紧急“总动员”;日常生活中,厦门的文明“惯性”常令外来者赞叹:“垃圾不落地、清新又文艺”成为共识,“垃圾分类”教材已经进校园;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0多万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蔚然成风……

  文明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点滴积累、长期培育。

  城市在巨变。适应“单位人”变“社会人”的新形势,管理在“升级”。一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在厦门展开,深入到村居街巷。政府主动搭建平台,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享,逐步形成人人参与城市治理的和谐局面。以人定城、重点突破;人人参与,人人共享。顺应百姓新期待,厦门正在新一轮发展中积极探索。

  四张名片看厦门,带你领略千面“鹭岛”之美

  城有千姿,市有百态。

  陈嘉庚、鼓浪屿、厦门大学、厦门航空……这一张张名片,就是“鹭岛”厦门的生动代言。一个人,一座岛,一所大学,一架梦想客机,串起厦门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勾勒出“千面之城”的多元格局。

   新华社评论员:以新发展理念开创城市美好未来

  城市,投射人类文明之光。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事关国家未来和人民福祉。在城市发展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有一座城市,以其独特气质和人文魅力,在我国东南沿海熠熠生辉,她就是厦门。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厦门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带来深刻启迪。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本文]
标签:梦想|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