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15年前,习近平深情地为一名老战士捐款

www.ijjnews.com   福建日报  2017-03-27 15:00
  

  温暖的牵挂前行的力量

  编者的话

  闽山闽水,春暖情深。在全省人民奋力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之际,本报《喜迎党的十九大》系列报道今天启动,推出第一个专栏《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故乡。在福建长达十七年多的工作中,习近平同志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为福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要的思想和实践源头。福建人民对习总书记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以最大的自觉勇于担当,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不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我们将通过系列报道,追寻总书记当年在闽的探索与实践脚步,围绕总书记来闽考察和对福建工作的指示与嘱托,回顾总书记对福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深厚感情,书写新福建建设的精彩华章,抒发八闽儿女对总书记的深情厚谊,推动全省上下更加自觉深入地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看齐意识,凝聚发展合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故事回放

  15年前,习近平深情地为一名老战士捐款

  记录者说:有牵挂,就有温暖

  福建日报2002年6月10日3版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今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这样的牵挂,由来已久!

  作为一名曾被“牵挂”的人,32岁的陈翔宇聆听新年贺词,心潮澎湃!他此生难忘,15年前,在全家面临困境之际,是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是习近平的牵挂和资助、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驰援救急,帮其渡过难关。他和弟弟得以继续学业,发愤努力,从此改变命运。

  陈翔宇的爷爷——李朝金(原名陈四境),一位参加过渡江战役、定海战役的三野老战士,多次荣立战功。退伍返回家乡仙游县榜头镇象塘村后,隐功埋名数十载,晚年却不幸和儿子双双罹患癌症,因家贫无钱治疗。全家六口人只有儿媳妇一个劳动力,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民政部门发放的每月163元的抚恤金。那一年,陈翔宇读高二,弟弟在小学毕业班,兄弟俩面临辍学。

  2002年6月,福建日报以《一个三野老战士的多舛命运》为题,报道李朝金一家的困境,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

  福建日报2002年7月1日2版

  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习近平看到这篇报道后,高度重视。2002年6月18日,习近平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委托福建日报记者转交到李朝金这位83岁老人手里。同时,对相关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像李朝金这样为革命胜利负过伤、流过血的老退伍军人,应该让他们同其他老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三级政府和民政部门虽然已给予了相应救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此类事情社会上时有发生,应想办法建立一种社会救助机制,在各级民政部门加大对病、残和‘五保’人员等社会困难群体进行扶持的同时,也发动社会各界及时对他们进行救助。”

  根据习近平的批示精神,省里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低保制度,建立上下沟通、多方关心、形成合力的救助机制;同时,要求民政部门发挥职能,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包括有关社会团体,救助困难群众。

  随后,莆田市的各级党政领导前往李朝金家慰问,解其燃眉之急。仙游县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结对帮扶困难党员、救助困难群众,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榜头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形成《关心困难群体,举一反三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的决议,对困难群体进行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开展各种帮扶活动,使全镇范围内的困难群众都得到关心和帮助。

  病榻前的李朝金老泪纵横:“为穷人求解放,多少战友牺牲了生命,我只不过出了一点力,受了几次伤。到了晚年,党和政府还这么关心我,省长还这么关心我,我真的很感动。”

  他最牵挂的两个孙子的求学问题,得到了结对帮扶解决。2002年7月8日凌晨,李朝金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15年过去了,困难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最牵挂的人。其深厚的为民情怀,也在福建得以延续。

  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成为多年来福建各级党政部门的实际行动。历任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办好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连续五年来,我省涉及民生支出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

  心系困难群众,情牵百姓冷暖。在新形势下,省委书记尤权反复叮嘱各级民政部门“真正做到以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传导下去,把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省长于伟国也多次强调,“全面提升民政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动民政工作适应形势变化、符合发展趋势,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据了解,2016年,我省下达各项社会救助资金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全省农村低保省定最低标准由2300元提高到2650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对象年人均补助水平同比分别提高14%、17%;医疗救助筹资标准由救助对象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400元,实施医疗救助260多万人次;临时救助资金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7元的标准筹集,实施临时救助13.03万人次。

  回访一

  一封炽热的没有发出去的信

  亲历者说:有牵挂,就有希望

  时光荏苒,15年间,昔日寡言腼腆的寒门学子成长为务实乐观的工程师。三野老战士李朝金的大孙子陈翔宇在厦门成家立业,成了两个娃的爹。

  3月16日,春雨霏霏。陈翔宇像往常一样,7时许就和妻子一起出门上班。他来到位于厦门象屿保税区B匝道下穿铁路项目经理部,办公室案头上整整齐齐摆着一摞摞的图纸和工程验收材料。供职于中铁二十四局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已有10年,从去年4月起,他成为该项目的副经理,每天和工人一起起早摸黑,为的就是让工程顺利推进。

  上午9时许,在位于厦门集美区杏林街道的家里,厨房里的炖盅“突突”地冒着热气。陈翔宇的母亲陈玉生一手抱着7个月大的小孙女,一手拎着菜,刚进家门,便接到丈夫陈金先从老家仙游县榜头镇象塘村打来的电话:“家里母鸡下了20来个土鸡蛋啦,等清明回来,带去给小叮当吃。”小叮当是他们的大孙女,今年3岁,陈玉生刚把她送到隔壁的小区幼儿园。

  三年前,陈翔宇双喜临门:搬了新家,大女儿出生。他把父母从仙游接到厦门共同生活。父亲陈金先如今不时返回老家,在老宅里养养鸡种种菜,让远在厦门的妻儿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幸福生活。然而,就是这种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对于陈翔宇一家来说,曾经是一种奢望!

  陈翔宇怎能忘记,当年全家陷入绝境时,他躲到屋后掩面而泣,以为辍学打工的命运已经降临。是那场牵挂,拯救了他们。在得到习近平的捐款救助和有关各方的帮扶后,他们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2003年,陈翔宇参加高考,如愿考上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5年后,弟弟陈翔凡考上了福建农林大学。

  陈翔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大二那年开始,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每天多达11节的繁重课业下,坚持勤工俭学,加倍付出努力,顺利完成学业。

  毕业后,为方便照顾父母,陈翔宇回到福建,应聘到专业对口的中铁二十四局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刚参加工作,每月领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千多元,为节省费用,他餐宿都在工地上。全年无休,长时间地做测量、实验,甚至现场作业,他在艰苦的岗位上奋斗着。他的目标是:每月为已迈进大学的弟弟提供500元生活费;争取早日还清总共1.6万元的助学贷款。彼时,早年一度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留守老家,母亲则靠打零工贴补家用。

  毕业3年后,陈翔宇终于靠自食其力还清了助学贷款,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他脚踏实地投身工作,参与了厦门BRT、成功大道、地铁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从一名见习生逐渐成长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和管理者,并考取了住建部一级建造师合格证书。

  谈及个中艰辛,陈翔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些苦都不算什么,毕竟我还有打拼的机会。假如当年辍学了,那我连这些‘吃苦’的机会也没了。”

  是的,当初的牵挂,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厦门象屿保税区B匝道下穿铁路项目经理许孙珍,和陈翔宇共事多年。他眼中的陈翔宇,是个人缘好、脾气好,懂技术、能吃苦的小伙子。平时若有同事工作上需要帮忙,他从不推托。许孙珍告诉记者,翔宇的妻子也是公司里的员工,他家里家外的“模范”在公司里出了名,“原来,是曾经的经历,让他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

  多年来,陈翔宇不会忘却,是政府的帮扶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改写了他的命运。如今,他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坚持每年义务献血。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积极参与捐款。

  时至今日,每年春节,他都坚持给当初留过联系方式的爱心人士打电话拜年、报平安。小小举动,寥寥数语,饱含了一名励志青年的感恩之情。

  回访中,陈翔宇打开电脑,那里藏着他的一个小秘密——一封没有发出去的信,写给敬爱的习总书记。他把这份感激之情藏在心底里,藏在电脑里,也以此来勉励自己。信中,这位淳朴的青年写下了这样炽热的语句:“总书记,感谢您当年的牵挂与直接资助,激励我成了怀揣梦想的我!十年寒窗苦读,十年拼搏奋斗,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怀揣梦想努力工作。我梦想拥有幸福的家,用心和爱去守护着它;梦想拥有自己的事业,为之奋斗一生;梦想拥有一份能力,去回报社会。磨难从来不能打垮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只会让梦想者更加坚强和勇敢。十年的工作经历,我见证了厦门的发展。作为建设者,我也为之自豪和骄傲。我们都在追梦的路上,大家的梦汇聚到一起就是一个城市的梦想,一个国家的梦想。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也是祖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我将不懈努力!”

  回访二

  贫困救助从党内关怀向社会帮扶拓展

  实践者说:有牵挂,就有动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心系困难群众作出的重要批示,在仙游县引发强烈反响。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结对帮扶困难党员、救助困难群众的同时,仙游县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帮扶机制。2004年6月,仙游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党员扶贫济困促进会”。十多年来,通过促进会这一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结对帮扶,并为困难党员群众提供生产技术培训、创业小额信贷等常态性服务,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境,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一年到头就守着那几块山地、林地,温饱都成了问题,哪能带领群众奔小康?”曾经有老区基点村的干部感叹道,村集体没收入,每年就盼着上级党组织送来慰问金、慰问品。

  仙游是个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贫困群众大都集中在山区的36个老区基点村。如何因地制宜帮助老区基点村困难群众和党员走出困境?这是仙游县领导的牵挂。2008年,仙游县以党员扶贫济困促进会为平台,引进世界500强的正大集团落户兴泰山区,并联合老区基点村,创办了百信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养殖业。与传统家庭养殖不同,正大集团采用的是现代化的生态养殖技术,生猪养殖存活率高,出栏率也高。促进会每年都有150万元的利润,参股的老区基点村由原先省直部门挂钩帮扶的8个村增至36个。

  钟山镇汾山村是个老区重点贫困村,全村895个人口,分散在4个自然村里,

  连接自然村的村道就有20公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能外出打工的都外出打工了,村里还有21户无法外出打工的,成了贫困户。因为没有村集体收入,以前帮扶救助困难群众都得靠上级党委政府或挂钩帮扶的单位,就连村道修补、路灯更换等公益性的小开支,也得借钱垫付。2009年,汾山村把当时省信访局挂钩帮扶的3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百信农业公司后,每年都能领到4.5万元红利。“有了这笔固定分红,慰问帮扶困难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就不愁没钱了,每年还可以为群众多办一些公益性的实事。”村支书蒋文意高兴地说。

  “一时的救济,改变不了贫困现状。要让困难党员干部先富起来,做给党员看,带着群众干。”县党员扶贫济困促进会会长郑宗金说,联合创办百信农业公司,不仅实现了从资金帮扶到项目帮扶的转变,也为帮扶提供了一个示范基地。据了解,促进会依托百信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从原先的养殖培训拓展到党员创业、经营和就业技术培训。到2015年底,已举办10期生产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765人次,实施创业项目38个,带动农民3000余人,每年实现增收300多万元。

  为鼓励困难党员群众创业先富,并带领其他困难群众摆脱贫困,仙游县扶贫济困促进会还联合县农信联社等金融部门,实施党建富民金融服务工程,由促进会贴息、县农村信用联社提供贷款,帮助解决困难党员群众创业初期资金筹措难题。

  度尾镇中峰村贫困党员黄长志就是这一服务工程的受益者。2010年,他在2万元小额贴息贷款的资助下,开办了水晶工艺品作坊,年收入60多万元。之后,他还接收村里6名困难家庭子女就业,每人每月工资平均4000多元。2015年,他又在9万元小额贴息贷款的助力下,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据了解,至2015年7月,仙游县农村信用联社已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贴息贷款6.9756亿元,受益党员群众达1.4538万户,补助贴息478.5万元。

  穷时有人帮,富了做公益。在县党员扶贫济困促进会的大力推动下,仙游县贫困救助活动从党内关怀向社会帮扶拓展,全县助学帮扶蔚然成风。在促进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下,“爱心老人”曾德梅先后募集助学款3800多万元,共有2万多个贫困生受益。

  如今,仙游还涌现了海绵团、古道公益仙游站、仙游爱心帮帮团、仙游义工服务队等四大民间公益组织。正如由“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海绵团所宣称的那样:希望如海绵一样凝聚爱心,在社会需要时释放爱意。

  (记者 戴艳梅 陈荣富 潘园园)

标签:习近平|捐款
稿源: 福建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