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2017年国考今举行:148万人报名 最热岗万里挑一

www.ijjnews.com    中国新闻网   2016-11-27 21:46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阚枫) 今日,2017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将开考。本次国考最终有148.63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较去年增加9.17万人,最热岗位的竞争甚至达到“万里挑一”,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资料图:武俊杰 摄

  报名人数今年反弹平均55人竞争1个岗位

  今天上午9点,2017年度的国考笔试将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和个别较大城市同时开考。今天上午9点至11点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的考试,下午14点至17点进行“申论”科目的考试。

  今年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计划招录人数与2016年持平。从报名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通报,本次国考报名,共有148.6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较去年的139.46万人增加了9.17万,同比增加6.58%。从招录比来看,在报考的考生中,平均55人竞争1个岗位。

  至此,国考报名已经连续9年在百万人以上,其中2014年度国考报名人数达152万人的峰值,2015年和2016年国考的报名人数分别下降至140.9万和139.46万,本次国考,报名在连续两年降温之后再度反弹。

  资料图。中新社发 刘关关 摄

  “弃考”现象需关注将有多少人参加考试?

  今天到底有多少考生走进国考考场?预计或不足148万人。历年国考,都有不少报名考生最终选择放弃考试。据中公教育的统计,2014年度国考弃考人数逾40万人,2015年度国考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2016年度的国考有超46万人弃考。

  今年国考前夕,国家公务员局考录司副司长彭忠宝在接受媒体访谈中提到,近几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招录计划数之比一般在50—70之间。

  “从这几年情况看,参加考试人数都在100万左右,报名人数和参加考试人数有些年增加几万、十几万,有些年减少几万、十几万,都属于正常的浮动范围,很难用趋热或趋冷、降温或回暖来形容。”彭忠宝称。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阚枫 摄

  民盟中央一职位“万里挑一”

  本次国考,竞争最激烈的岗位为民盟中央办公厅“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据统计,截至报名结束前半小时,该职位竞争比就达9837:1,其竞争热度已超过2013年度国考最热职位的9411:1,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民盟中央的这个最火职位,其具体工作内容为“从事机关公务接待的服务工作,机关会议和活动的筹备工作”。有分析称,每年国考报名中,最热岗位都是在报名中随机出现,今年民盟中央的这一岗位能“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其报名要求相对宽松。

  有岗位“万里挑一”,也有些岗位无人问津。彭忠宝在接受媒体访谈中就透露,今年中央机关招考报名结束后,仍有一百多个职位无人通过资格审查。这些职位,一方面,主要还是条件相对艰苦,另一方面,也有对学历、专业和相关工作经历等职位条件设置还不够宽等方面原因。

  资料图:武俊杰 摄

  “最严”国考来临多部门联合打击作弊

  本次考试也是新版《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实施后的首次国考,一些媒体用“最严”来描述本次国考纪律的严格程度。

  根据《办法》规定,对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报考者取消当次报考资格、不予录用,并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视情形记录5年或者长期记录。报考者如果有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等特别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或将永远不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

  考试前夕,彭忠宝也表示,今年笔试时,将向各考点和考场选派经验丰富的监考老师,配备身份证识别仪、手机信号屏蔽仪、视频监控等设备。此外,还将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坚决查处利用网络散发虚假信息、蓄意干扰和破坏正常考试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高科技作弊和助考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考试环境。(完)

原标题:2017年国考今举行:148万人报名 最热岗万里挑一
标签:国考|最热岗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欧阳星欧阳星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