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福建死亡人数八成源于慢性病 多因不良习惯所致

www.ijjnews.com   闽南网  2016-11-12 11:22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癌症,这些常见疾病都属于慢性病。近年来,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福建慢性病导致死亡人数也占福建总死亡人数八成以上。饮食过多,生活不规律,熬夜,缺乏体能运动,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

  2015年福建省疾病监测系统统计的城乡居民前10位死因

  因癌死亡人数

  年年上升

  恶性肿瘤仍是全省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据福建卫计委公布的《2015年福建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情况》,2015年,福建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病、消化系病、精神障碍、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34%,比上年下降0.6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病、消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障碍、泌尿生殖系病,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52%,比上年下降了0.63个百分点。

  从恶性肿瘤的死因情况来分析,城市居民因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9.66%,比上年上升了1.7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因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30.60%,比上年上升了1.37个百分点。而2014年,福建城市居民因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7.89%,农村为29.23%。

  80%心脑血管疾病

  系危险因素导致

  “平均每11秒就有一人被夺去生命!”福建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心外科主任陈良万说,5月出炉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是肿瘤患者的1.3倍,且呈快速增长趋势。福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快速增长。

  “心脑血管疾病一旦急性发作,很容易猝死!”陈良万教授说,近年来,心脑血管病已趋于年轻化,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达8%。在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抢救过的病人最小的仅出生8小时。

  但陈良万强调,心血管疾病不可怕,这是慢性病,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防治。研究显示,80%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些危险因素引起的,其中,高血压占35%,抽烟占32%,高胆固醇血症占11%。而这些危险因素,只要“少吃、多运动”就能避免。

  糖尿病不治疗

  平均折寿10年

  去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海都记者获悉,我省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11.6%,预计我省有350万~400万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发病率30年来翻了10倍。”福建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委、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副院长杨立勇说,这还不包括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血糖比正常值高,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的人)。

  “糖尿病会导致各种并发症,若不积极治疗,平均折寿10年。”杨立勇说,我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趋于低龄化,除了家族史,与小胖墩越来越多有很大关系。

  不良生活方式

  易致慢性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陈锦辉副主任医师说,营养摄入不平衡、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以及缺乏科学运动是主因,加上人口老龄化、社会环境及家族史等因素,身患慢性病的市民越来越多。

  他强调,目前我省成人吸烟率为24.69%,虽低于全国吸烟率,但这是导致慢性病的高风险因素,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记者_章微 陈燕燕)

标签:慢性病|不良习惯
稿源: 闽南网  编辑: 蒋妮蒋妮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