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须付200亿欧元“分手费”(国际视点)
英国“脱欧”公投导致社会出现裂痕。图为不久前示威者在伦敦举行游行,抗议公投结果,呼吁英国政府与欧盟加强联系。 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10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英国脱离欧盟需支付一笔高达200亿欧元的“分手费”。
分析认为,英国“脱欧”成本之高远超预想,此前英国财政部等机构的分析并未充分考虑到解决欧盟预算义务问题所消耗的成本。虽然英国想以“巧脱欧”的方式谋求利益最大化,但在实现“脱欧”的道路上,将面临巨大挑战。
英国主张——
以理性方式谋求利益最大化
根据欧盟相关法律,欧盟成员国如果想自行“离队”,首先需启动“脱欧”程序,即激活《里斯本条约》第50条,并须在两年之内与其他成员国完成谈判工作,如果要求延长谈判时间,则必须获得欧盟其他27个成员国的一致同意。
在10月初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英国首相、保守党主席特雷莎·梅宣布,英国将于明年3月底前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开启“脱欧”程序。舆论认为,英国政府确定启动“脱欧”时间等于为“脱欧”按下倒计时键。也有舆论分析称,英国政府追求的是“巧脱欧”,即以理性方式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
三个月来,英国内部一直在就“脱欧”方式进行激烈争论,并形成了“硬脱欧”和“软脱欧”两大派。“硬脱欧”即完全切断与欧盟的关系,彻底脱离欧洲单一市场,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与欧盟打交道;“软脱欧”则以确保英国继续留在欧洲单一市场为首要目标,作为代价,英国要向欧盟做出某些妥协,比如继续支付欧盟预算,并接受高度的人口自由流动。
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称,英国可以“达成价值高于越来越无用的欧盟单一市场入口的贸易协议”。他承认“脱欧”谈判可能会超过《里斯本条约》所规定的两年时间,但有信心能够达成有利于英国的协议。
“脱欧”将对英国造成经济、人才、投资等诸多方面的损失。分析人士认为,在与欧盟的谈判中,英国将不会纠缠于既有模式,而将根据各个产业的实际情况,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硬脱欧”和“软脱欧”都不能概括英国的真正立场,英国真正寻求的将是“巧脱欧”。
欧盟立场——
英国“脱欧”必须付出重大代价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盟问题专家贝格认为,200亿欧元的“分手费”正在变成一场“大争战”。
“巧脱欧”似乎只是英国人的一厢情愿。因为,在英国脱离欧盟的方式上,欧盟毫不退让。根据欧盟相关财政规定,英国如果脱离欧盟,有超过3000亿欧元的共同支付责任需要算清,包括尚未上缴的预算拨款2410亿欧元、退休金支付责任638亿欧元以及其他支出承诺320亿欧元。欧盟认为,200亿欧元是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财政义务,英国必须履约。
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10月13日称,英国无法从欧盟处得到任何比“硬脱欧”更好的条件,而“硬脱欧”会令英国损失惨重,英国最终或将改变主意,放弃脱离欧盟。图斯克在演讲中说:“英国‘脱欧’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损失,这是残酷的现实。但我的看法是,英国要么是‘硬脱欧’,要么是‘不脱欧’,揣测‘软脱欧’没有必要。”英国首相发言人14日对此回应称,英国会遵从公投结果,忠于退出欧盟的立场,强调“英国人民已经下定决心,我们将继续执行下去,推动英国退出欧盟,并为未来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
有媒体分析称,图斯克此番言论是在回击英国“脱欧”阵营公投前夸下的“鱼和熊掌兼得”的海口——既保持与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利益,又禁止欧盟移民进入、拒绝承认欧盟法院的权力。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此前在和特雷莎·梅见面时也表示,欧洲议会绝对不会在移民问题上让步,这也是欧盟委员会目前的统一立场。
法国总统奥朗德近日发表讲话称,英国“脱欧”必须付出重大代价。奥朗德也警告欧盟必须强硬起来,“否则欧盟原则会遭受质疑,其他国家将认为脱欧只会捞到好处,而没有任何规则限制。”
观察人士认为,尽管英国在“脱欧”时间和方式上都算计得很精明,但英国政府要想按所期望的那样顺利完成“脱欧”并不容易。“巧脱欧”实际意味着英国既要拿回权力,又想继续享受欧洲一体化好处。但在与欧盟的谈判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还很难确定。尽管英国方面强调英欧互有需要,维持英国在欧洲共同市场内的零关税对双方都有好处,但这能否得到欧盟方面的认同仍然存疑。而与欧盟的经济博弈一旦失败,英国企业将遭受损失,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危害。
(本报伦敦、布鲁塞尔10月18日电)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9日21版)
- 英国公投结果显示多数人赞成英国脱离欧盟 2016/06/24
- 欧盟敦促英尽快启动脱欧程序 英国:不着急 2016/06/27
- 国南部最贵别墅挂牌出售 要价10亿欧元2016/08/2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