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泉州市党代会报告】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
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代表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今天上午,中共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泉州影剧院隆重开幕。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代表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过去五年“成绩单”】
全市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五年来,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1.2%、16.4%、14%;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称号,再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五年来,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率先启动“泉州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三个专项行动,推进企业全方位创新,编制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建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率先开展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引进中科院泉州装备所、国家数控分中心等30多家高端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实施“互联网+”行动,重点建设众创空间59个,率先设立虚拟产业园,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五年来,先行先试取得突破。主动承接超百项国家和 省级改革试点,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习总书记批示肯定。国家“金改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民间融资管理等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 换共享平台,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惠及300多万新市民。海丝战略支点城市、海丝先行区列入国家规划,成功举办首届东 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21世纪海丝国际研讨会、中阿城市论坛等,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亚洲园建成开放。
五年来,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5%、11.5%。中 心城市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5%。泉州湾大桥贯通,环城高速闭合成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 路,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扩容,年均新增城镇中小学学位1.9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 7300个;公立医院改革先行突破,累计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34万张,养老床位达每千人31张。
五年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推动设立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及法制工作委员会,领导制定首部实体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建立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工作机制,有力有效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
五年来,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累计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358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11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71件、处理党员干部522人。
五年来,海内外智慧力量充分凝聚。加强对市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党组的领导。
回顾五年工作,要推动泉州事业继往开来,必须始终站位全局,抢抓机遇、崇尚实干。必须聚焦改革创新,爱拼敢赢、专业思维。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兜牢底线、共建共享。必须从严管党治党,强化责任、以上率下。打铁还需自身硬,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要把党建主业作为硬指标来部署、来考核,推动各领域党建工作更加精细化、更富实效性。
【未来五年“新蓝图”】
奋斗目标:在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21年,全市GDP达近万亿元规模、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70亿元、年均增长6%,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激励区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若干领域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区域竞争软实力更加凸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2018年市定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安定稳定、充满活力。全市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
实现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关键要落实好市委“十三五”发展决策部署,深化“五个泉州”战略,全力实施“两个打造”,推动“两个建设”,着力“六个提升”。
●创新泉州
实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致力突破人才技术积累不足瓶颈,广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创新从模仿、跟踪向并行、领跑转变。
1.下力气建好创新平台。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大平台,支持县域建设100家面向特色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支持企业建设1000家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
2.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推出限价房、人才公寓、国际小区、补助奖励等精准政策包,整合县域有效资源做大做强人才项目、活动品牌,千方百计把创新第一要素、第一资源引进来。
3.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各县域至少构建1~2个产业定位明确、政务服务高效、企业化运营、达到3A级以上景区标准的众创街区、产业社区、特色小镇。
●智造泉州
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紧抓服务业兴市不动摇,致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致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创新优势。
进一步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质的突破引领新一轮量的扩张。巩固提升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 材家居4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3个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重点突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 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
要巩固民营经济支柱地位,加大外力引进,抓好产业投资、重大项目招商,着力培育7个500亿~1000亿元规模的新集群。
1.巩固提升制造环节。从长远看,要转向中高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培育更多技术工艺、小批量定制、专业代工“单项冠军”企业,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2.打响泉州造品牌。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特色产业、传统工艺、老字号与“互联网+”“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3.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引导企业跟进新技术扩散应用,率先进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石墨烯应用等前沿领域。
4.“走出去”跨国布局。实施境外投资工作路线图,支持马德里商标注册,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核心技术,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探索建设境外产业聚集区,争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布局海外仓,畅通全球营销网络。
●海丝泉州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全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全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
1.活化海丝基因。推进古城保护“六大工程”,精 确导入民宿、文创、美食和徒步游、民俗节庆等业态,一点、一线、一片向外展示,努力建成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 加强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支持民间建设一批特色艺术馆,留住乡愁记忆。
2.加快全域聚合。按照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定位,下决心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统筹“一湾、两江、两翼”空间发展,加速培育南北两翼新增长极,强化泉州区域内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协调衔接。
3.复兴千年古港。适度超前、错位发展,着眼建设海丝国际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港。
4.做大海丝朋友圈。加强侨台港澳交流,畅通民间对话渠道,厚植经贸合作共同利益。
●美丽泉州 幸福泉州
(一)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每年集中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提升优质服务供给水平。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委托管理、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推动三级综合医院与县级、乡镇、社区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多渠道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提质扩容。
(三)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 设,深化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创建休闲农庄、闽南渔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强化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突出发展特色现代农 业,培育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植物工厂、林下及渔港经济。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云平台,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 监管,更好提供个性化定制、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
(四)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机制。推广环卫保洁、绿化管养等市场化运作。建设智慧城市,完善数字城管平台,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五)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设,落实综治领导责任,推进治安防控立体化、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规模化、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和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预防预警、防灾减灾、监督监管和应急处置体系,争创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责任链条,强化环保督察,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
市党代会报告的详细内容和更多解读请继续关注泉州网后续报道。
- 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今日上午开幕2016/09/26
- 中共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举行预备会和主席团会议2016/09/26
- 中共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今日开幕 晋江市代表团昨报到2016/09/26
- 泉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 26日至29日召开2016/09/2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