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清水蓝天闪耀国家生态市
碧水蓝天 (黄万成 摄)
护“蓝” 疏堵结合捍卫“清新泉州”
近几年,“泉州蓝”这一新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市民的微信、微博中,闪耀在游客关于“海丝古城”的印象里。
这一片“泉州蓝”的背后,是党委政府长期以来把“生态”引入经济学、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不变坚持。
以环保优先为原则,泉州坚决对污染项目说不,在大手笔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企业污染整治的同时,不遗余力淘汰落后产能。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市首创污染行业集中发展、污染集中控制的模式,逐步将电镀、制革、化工、漂染等重污染企业迁入园区集中治理,在漂染区、电镀集控区等控制区中实行统一供气、供热,污染治理设施全部由专业运营公司管理,安装在线监控并与省、市、县监控中心联网,得到国家环保部的认可;对高污染的建陶业全行业实施天然气替代工程,从源头上治理大气污染,减排成效不断提升。
呵护“清新泉州”的努力不止于此。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加快淘汰“黄标车”,推进建陶、石化、石材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建筑工地、土方车滴洒漏、垃圾焚烧等大气排放源的专项检查整治,对进度缓慢、空气改善滞后及空气质量异常的县区及时发函督办或限期排查整治,全方位擎起“安全网”。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节能减排的同时,我市引导企业创新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
半个多月前,燃烧24年的福建联合石化火炬熄灭了。8月16日17时起试运营的福源凯美特火炬气综合利用项目,通过收集、脱硫、缓存和分离提纯等工序,将石化尾气转化为氢气与燃料气,再返回上游成为联合石化的生产原料,生动诠释着循环经济的奇效。而类似的“绿色转型”,正以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文创产业、智能制造等形式,在泉州大地不断涌现。从关停污染企业,到提高环境准入门槛、让环评成为防控污染的“闸门”,再到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堵”与“疏”的转变中,迎来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更广领域里,绿道“慢线”系统串起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将城市公园、景点和山体、水体等城市美景融为一体;滨海公园、潘山公园、江滨公园等一大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风格各异的综合性、区域性公园和绿化广场、街头绿地相继建成,“城在林中、推窗见绿”, 让市民尽享“绿色呼吸”。 如今,“清新泉州”已成为一张崭新“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