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吹响二线楼市限贷限购号角 能否抑制房价上涨?
北上广深外,目前厦门、武汉、南京、苏州、合肥5个二线城市相继开始实行不同程度的限购或限贷举措。其他一些城市收紧楼市政策的消息亦不时传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将会全面转向?分析人士认为,因城施策大方向下,房价增幅过快的城市,未来都有可能出台各类版本的限贷限购做法。
二线楼市“热传导” 连续5个月领涨70城房价
7月份,在51个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前十位的城市几乎被二线城市包揽,深圳以2%的涨幅成为唯一上榜的一线城市。
记者梳理国家统计局3月-7月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发现,今年3月至今,厦门、合肥已连续五个月交替领涨70城房价。厦门、合肥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均在4.6%-5.8%间浮动,且包揽了涨幅排行的前两位。
谈及二线城市房价连续领涨的原因,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新网记者,由于一线城市房价过高,部分投资、投机资金开始撤出一线城市转向二线城市,使得热点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超越一线城市。
“同类型房价涨幅比较快的城市还有南京、合肥、杭州、天津、福州、惠州等。”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注意到,只要是房价上涨速度较快的城市,都有可能出台“收紧”的调控政策。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苏州、厦门吹响二线城市限购号角
8月31日,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发布通知称,自9月5日起厦门将执行住房限购政策,成为继苏州之后第二个开启限购的二线城市。 武汉同日宣布收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二套房贷款首付最低比例提升至40%。
虽然厦门、武汉同步出台楼市收紧政策,但力度明显有所不同。 “厦门在今年7月就出台了限贷政策,本次只是在房价依然未抑制住的情况下加码限购;而武汉则是刚刚上马限贷。”在张大伟看来,两城政策力度的差异取决于房价涨幅的高低。
至此,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内,全国有九个城市,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限购和限贷政策。二线楼市中,苏州和厦门实施了限购政策,合肥、南京、武汉出台了限贷政策,这5个二线城市的楼市政策均被套上了“紧箍咒”。
资料图。汤彦俊 摄
限购限贷+限涨 “控房价”效果如何?
无论是限贷限购,还是苏州等地祭出的“限涨”新招,其最终目的都是“控房价”。
在苏州发布的政策特别为房价涨幅设置了“天花板”。“在对外销售商品房时,实际销售价格不得高于申报价格,申报价格3个月内不宜调高,6个月内调高幅度不宜超过6%,12个月内不宜超过12%,同一批次房屋间价格不得调剂使用。”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虽然直接影响不大,但从购房者心理影响看,代表了新一轮收紧调控的开始。 需要购房者厘清的是,楼市调控目的并不是降房价,而是“控房价”。
“从成交量和房价涨幅来说,调控还是有一定收效的。但购房者也应该意识到,调控只会让涨幅缩小,而不是房价下跌。”严跃进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库存量也不足,总体来讲房价仍会继续上涨。真正的量价齐跌态势要到2017年才会出现”。
他说,一线城市会继续上涨,基于对政策收紧的担忧,部分购房者会提前完成置业计划;受收紧政策的打压,二线城市房价会开始趋缓;三、四线城市将出现房价小涨的现象,与“去库存”下需求释放的态势有关。
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云 摄
天津、郑州、东莞……专家析称这些城市或跟进限购
“从后续市场走势来看,天津、合肥、武汉、郑州、杭州、福州、东莞、珠海等城市限购的可能性非常大。”
严跃进说,此类城市炒房现象比较严重,而房价增幅过快,都有可能出台各类版本的限购做法,“或在收紧外地人限购政策、收紧二套房购房政策、提高银行信贷利率,以及分区调控等政策方面打组合拳”。
不仅如此,已有限购限贷政策加身的上海,最近也传出要再度收紧调控的消息。 传言之一就是,如果上海户籍居民认购第二套房,但第一套不抛售的,那么第二套房就需要最低交纳七成首付。
“这会让此前不积极换房的购房者非常懊恼,因为换房成本明显增加,七成首付成为主要的购房压力。”严跃进透露,传言处于一直存在、却始终无辟谣的状态,可信度较高,预计9月底或10月初有可能出台。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