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0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75元和15861元
2010年—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单位:元)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有人将幸福理解成为物质上的丰裕,也有人将幸福理解为精神上的充实。但不管是哪一种定义,过去的五年中,泉州人在不同领域收获和感受着与城市发展同行的幸福——
收入上,2015年,泉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275元和15861元,分别是2010年的1.64倍和1.72倍,说明泉州人的钱包越来越鼓。
支出上,用来表征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比例的城乡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38%和42.3%,分别下降到2015年的33.9%和39%,说明泉州人消费不再满足于温饱,而开始追求小康型的生活质量。
出行上,仅城乡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数量,就从2010年的17.52辆和7.3辆,增加到2015年的40.1辆和18.5辆,增幅分别高达128.88%和153.42%。更不用说,公交从市区延伸向环湾,背街小巷出行有了社区巴士,街头巷尾的“小黄人”公共自行车给市民更多选择。
住房上,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10年的47.76平方米和51.01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61.31平方米和67.9平方米。不少泉州人,从刚需住房,迈向要求品质和配套的改善型住房。
一组组数据的比较,也许你会感到枯燥;而身边的三名“老中青”市民代表,他们所讲述的不同人生阶段泉州物质与精神的幸福,你将更会感觉幸福就在眼前。
故事一 从伙计到老板
新泉州人实现创业梦想
放暑假了,带着妻子,领着一儿一女开车到泉州各处游山玩水时,张光荣的心很安稳。10多年前,张光荣是来自重庆的务工者。现在他已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总。
回首创业经历,他特别感恩于这几年泉州创业环境的改善——“海丝”先行区建设带来新机遇,为公司不时引来国内外的潜在客户。加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以及这几年行政审批服务大幅提速增效,也都为企业的发展减负增利。
在泉州买了房,有了车,泉州出生的小儿子在泉州七中读书,大女儿今年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以泉州为家,张光荣的事业家庭都十分顺利。更让他开心的是,不光是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公司的规模在扩大,员工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不仅商机多,泉州的诚信文化和爱拼敢赢精神也让我受益良多。”张光荣说,留下来继续发展是他最笃定的想法。如今,作为泉州川渝商会理事,他还希望通过商会的力量,把更多老乡组织起来,共同努力,在泉州发展得更好。
故事二 “戏窝子”焕发新活力
“爱看戏的我每周都开心”
有人重视事业的收获,也有人重视艺术的审美。
生活在晋江的戏迷王源,就将能否看上戏、看好戏作为衡量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准。
王源的微信里有一个“高甲戏迷”群,群里面40岁以下的朋友占九成。这个戏迷群体,不光有铁杆戏迷,还有泉州地方戏演员,哪儿有演出消息,大家就在群里互相告知,相约看戏,有车的出车,没车的拼车。“我看戏这么多年,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戏迷朋友从老人家变成了年轻人,经典戏越来越多,看戏成本越来越低。”看了20多年戏的他,这样说起五年中的幸福变化。
他说,多年前,想看一场经典大戏不容易,常常要等乡村请戏班子。现在,梨园、南音、木偶、高甲,或是重修、新建剧场,或是有了专门演出场所,不管戏迷朋友想看什么戏,都有很好的欣赏环境。不仅如此,周末基本上都有低票价甚至免费的公益演出。“坐在舒适的现代化剧场里看专业演出,别提多舒服了。”王源说,难怪报纸上说,连外省的戏迷都要打“飞的”到泉州,感受“戏窝子”的魅力。
故事三 文体设施持续完善
退而不休的生活 从“上学”开始
有人享受创业,有人享受业余生活,老年人却说:“幸福,就是退而不休的‘上学’、‘上课’。”市民姜阿姨是他们中的一位。
退休几年了,白天,姜阿姨抽空去老年大学上课、做作业。晚上,去运动场锻炼身体,寻找“退而不休”的乐趣。为了帮大家赶上最新潮流,老年大学与时俱进的老师们,还开设了微信班,专门教老年人如何使用微信。
更让姜阿姨和她的姐妹们开心的,作为我市“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她们“上学”的泉州老年大学,还在加快建设一个新校舍项目——它的建筑规模31920平方来,拟在2018年全面建成。“届时就有更多的课程有望投入,有更多的伙伴可以加入其中。”姜阿姨说,自己切身感受到泉州的进步,也为自己能与时代同行感恩。
统计显示,过去五年,我市城乡基层老年人文体活动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共有老年活动中心3059座,门球、气排球、地掷球、柔力球等场地近3000个;63万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占老年人口七成以上。(文字:蔡紫旻 颜福仁 制图:曾剑峰 林志党)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