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费没了话费未必少交 手机套餐向上网用户倾斜
记者昨日从北京移动获悉,为响应用户“长市漫”一口价的呼声,移动近日已停售长途、市话资费未合一的手机套餐。预计到今年底,中国移动将停止销售所有长途漫游套餐,逐步推进全国一体化资费。另据了解,联通、电信近年来也相继取消了套餐内的长途漫游费,“全国打电话一个价”的美好愿望正在加速实现。
不过,在套餐内长途资费取消、流量单价逐年降低的同时,手机套餐对手机上网重度使用者越来越“友好”,却对一些爱打电话、没有手机上网习惯的老年人不那么贴心了。有些人甚至发现,套餐内长途漫游费取消,自己每月的手机话费反倒可能要涨了。
运营商取消“套餐内长漫费”
北京移动昨日向本报确认,移动在北京地区将停售“非长市漫合一”的资费套餐,并对一些资费套餐进行了更新。“出差打长途,总算不用六毛一分钟六毛一分钟地’割肉’了。”听到这一消息,经常在北上广多个城市出差的沈女士感叹道。
以调整前的18元“4G畅听卡”为例,套餐里包含180分钟长途或市话通话分钟数,还有少量流量。一旦用户实际通话超过套餐里的额度,打长途、市话一分钟0.15元,而如果处于“漫游”状态,每打一分钟的长途,就要花费0.6元。调整后的18元“4G飞享套餐”,则取消了令人咋舌的“长途漫游费”,只要在国内打电话,无论是长途还是漫游,全部0.19元一分钟。
对于北京郊区的用户来说,移动此次针对“长市漫”统一套餐调整也让他们受益不少。以北京10个郊区用户的“4G家园卡”为例,一位郊区市民过去打长途漫游0.6元一分钟,此次则改成了在区内打长途和市话一样只需要0.1元,在区外无论打长途还是漫游都降为0.35元。
除了移动,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杨杰于7月15日表示,今年中国电信将逐步取消长途漫游费,并将率先推行全流量计费,即电话、短信折合为流量,统一计费。
手机漫游费始于1994年,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升级,长途漫游费成本下跌,取消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网络免费通话风行,手机打电话日渐式微,漫游费也不再是运营商的“摇钱树”。总体来看,即便全面取消长途漫游费,对运营商造成的损失也不大。
长途费没了话费未必少交
“取消长途漫游?那敢情好,我每月话费能少点了不?”说这话的是居住在劲松附近的林大爷,今年已70多岁。而他“话费少点”的念想似乎没那么容易实现。
过去,家人给他定了神州行18元长途套餐。每月交18元套餐费,他可以免费打180分钟长途或者市内电话,合下来一分钟电话只需要一毛钱。即便超出180分钟的套餐资源,打电话也只要1毛5一分钟。
林大爷告诉记者,平日里他不会上网,却每周都会和在外地工作的孙子打一通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再加上平日里偶尔和老伙计们相约锻炼、遛弯儿时打几通电话,这18元套餐对他来说实在合适不过。
可是,18元长途套餐取消后,以同样18元档的新套餐为例,18元套餐费里原本包含的180分钟通话分钟数变成了100M上网流量,套餐外打电话从平均每分钟一毛五涨到了一毛九。
对于林大爷这样的老用户来说,过去的套餐还能继续沿用下去,他所承担的话费不会上涨。可是,如果有其他只打电话不上网的老人想新办同档套餐,就没有林大爷那么实惠了。同样是每个月打180分钟电话,如果使用新套餐,可能就比林大爷每个月多花二三十元。
意识到新套餐对于有大量通话需求用户的影响,移动方面为办理新套餐的用户提供促销赠送作为“缓冲”:“新套餐每月会赠送180分钟通话数,连续赠送12个月。”
事实上,随着4G时代来临,“重流量、轻语音”成了三大运营商在大势所趋下做出的共同选择,各种套餐优惠几乎无一例外地向上网用户倾斜。
降资费能不能少玩“花活”?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流量单价逐渐降低,“长市漫”逐渐实现一口价,但是经过运营商各种流量、通话组合后形成的套餐并不适合老年用户,这让一些老年人开始“冷落”手机,重新用起了座机。
“我爸妈前两年开始不用手机了,家里通信就靠座机。”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家里开通的宽带网赠送了不限通话分钟数的座机,老两口儿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现在手机套餐里都是上网流量多、通话分钟少,老年人又怕浪费,干脆不用了。”刘先生解释起了家里老人不再用手机的另一原因。
“取消长途费漫游费的关键,不是推出了多少无长途无漫游套餐,而是如何建立将使用2G、3G老套餐的用户转为无长途无漫游的通道,让他们在月消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享受到无长途无漫游带来的好处。”著名电信观察人士付亮提醒。
(记者 孙奇茹 实习生 杨毅)
- 厦门-已有一批手机号被停机 11月未实名将被销户2016/08/16
- 修手机没了车钥匙 “真凶”让你猜不到2016/08/15
- 石狮:女子借手机打电话 转走他人支付宝4600元2016/08/14
- 泉州-女子半夜走路玩手机 被尾随200米未察觉2016/08/12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