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厦门-进门要靠“刷脸” 保障房将配备人脸识别系统

www.ijjnews.com   厦门日报  2016-08-04 11:01
  

­“我们热情洋溢地收集了一堆合适岗位,敲开保障房住户家,要给他们介绍工作。结果,对方连连摆手,别别别,我不能去工作。为什么?去工作了,就申请不了保障房了啊。”为这事曾经碰了一鼻子灰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永红,在昨天市人大的视察座谈会上说起这件怪事。

­昨天,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一行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进一步提升我市住房保障工作。

­陈永红的另一个身份是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市多个保障性住房小区,他去过很多次,常常是带着精挑细选的岗位去的。“申请保障房的家庭都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为了帮助他们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工会为他们物色了不少合适岗位想帮他们就业,结果却碰了钉子。”陈永红说,申请保障房有一定的门槛,如果收入水平超过标准,就无法申请保障房,一些住户因此拒绝我们带去的岗位,宁可打些零工。

­陈永红说,虽然这不是普遍情况,但从中折射的问题值得反思。除了重塑困难家庭的就业信心,保障房申请户的收入标准应该要重新考量核定。

­这个问题,得到在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纷纷响应。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陈鸿萍说,物价在涨,人均收入水平在涨,最低工资标准在上调,保障房申请户的收入标准也该上调了。据了解,去年我市组织重新测算了一次保障房收入(资产)控制标准,当年10月公布了新标准,比如申请需求最大的2-3人户申请家庭的家庭年收入标准由5万元提高到了8万元。新标准更切合实际,更贴近民生了,但市人大代表们认为,还不够,应该进一步扩大受惠人群。

­视察组认为,当前关于申请户收入标准的规定太死板。陈永红的建议是,建立申请户收入标准的浮动机制,制定一个合适的浮动比例,根据当年度或者前一年度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自动调整。“既要让困难家庭有房住,更要让他们敢去就业。”陈永红说。

­【相关】

­将配备人脸识别系统

­保障房“刷脸”才能进

­以后,我市的保障性住房都得“刷脸”才能进。昨天,记者从市建设局获悉,我市保障性住房将全面配备人脸识别系统,以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新建的项目好办,人脸识别系统是标配;已经交付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也要增设该系统,通过科技手段,从源头上制止或尽量减少违规转租、转借等行为。早在2013年12月,我市就在虎仔山庄保障房试点使用人脸识别门禁。“刷脸”是惟一识别特征,由此可以限制本小区保障房住户以外的人员进出,防止转租、转借。市保障办有关人士说,“刷脸”后,这一监管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不过,“刷脸”会不会给住户带来不便?昨天,记者在洋唐居住区体验了一回。有住户把脸稍微靠近扫描窗口,屏幕上便出现头像,生成照片的瞬间,铁门也啪的一声开了,前后仅一两秒。记者把脸靠近时,门禁没反应,物管人员说,因为你的脸不在系统里,要不然,戴着眼镜它也认得出。

­据了解,我市先后在6144套保障房源试点人脸识别门禁,总体反馈良好,不少住户表示安全性也更高了。

­高林居住区年内将建人行天桥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詹文)昨天,在金钟路,家住高林居住区的郑阿姨,拎着菜篮子,左顾右盼,车水马龙中一狠心又横穿了马路。她一抬头,看见记者盯着她,有些不好意思。“哎哟,我也不想横穿的,我腿不利索,斑马线老远了,得多走好几百米。”记者告诉她,这里马上就要建一座天桥了,她说:“真的?太好了。这小区有两三万人愁这条路呢。”

­昨天,记者从市建设局获得的消息:高林居住区门口要建人行天桥,已经列入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正在开展招标工作,计划年内就可建成投用。

­金安社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高林居住区很大,现在有2.3万居民,到年底将达到3万住户,好几万人在盼着这座天桥。小区一里和三里之间隔着一条金钟路,车流量巨大,“购物读书大多在一里,居住大多在三里,每天大家来来往往经常是横穿马路。最近的一条斑马线在红绿灯路口,要多走好几百米。”

­除了高林居住区,市政府近期还将解决多个保障性居住小区的交通出行问题。比如洋唐居住区,市公交集团已开工建设翔安南部新城公交枢纽站,计划今年内建成投用,同时与社区对接,进一步了解居民的出行意向。新建的保障性居住小区也将重点完善公交配套,在新建的新阳居住区、九溪小区、东方新城二期配套建设公交场站,场站内还配建公交司机宿舍。(记者 詹文)

标签:人脸 识别系统 居住区 住户 我市
稿源: 厦门日报  编辑: 吴择吴择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