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山海为证 闽宁对口扶贫20年启示录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6-07-20 09:59
  

一种实践探索汇聚合力——合作机制开拓创新,“政府、企业、社会”深度协作,造就“闽宁模式”的成功范例

  20年携手战贫困,20载共同奔小康。

  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二字,如今在宁夏6.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处处镌刻下印记,两省区同心战贫困的成果俯拾即是。

  在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方针指引下,闽宁两省区在坚持召开高层联席会议的同时,持续探索完善工作思路、机制,创造出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点对点、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从纵向到横向的深度延伸——

  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两省区就确定了结对帮扶的方式。

  纵向看,结对帮扶已由县区如今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结对帮扶,精准帮扶力度更大,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横向看,两省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推进对口协作,组织、统战、民政、司法教科文卫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起帮扶关系。

  “这些结对的地方和部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成为两地携手合作取得实质成效的强有力保障。”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说。

  福建先后选派9批140名干部到宁夏挂职,宁夏也选派15批244名干部到福建挂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和“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融合成两省区共同的精神财富。

  经济协作、市场对接,产业带动机制产生“磁石效应”——

  “这里的各行各业都处于亟待发展的阶段,是再发展、再投资的首选之地。”福建企业家陈舒2000年来到宁夏时,发现了这里蕴藏的商机。他创办的宁夏新思路房地产公司在银川拓展新城区中不断壮大,并打造出具有闽宁合作标志的“福宁城”等项目。

  20年来,闽宁扶贫协作由过去两省区党委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牵线搭桥,企业按照市场原则投资兴业,实现了由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向以发展产业为重点的“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如今,在宁夏有8万多福建人在经商从业。“2000年闽商投资还不到10亿元,现在上升到800多亿元,可谓是爆炸式增长。”担任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会长的陈舒说,“我们以商招商,吸引着更多闽商来宁发展。”

  社会扶贫、民生优先,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深化协作的内涵——

  今年7月,宁夏泾源县中山医院在全县十多处开展义诊,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家由闽商投资、在去年底投入运营的民营综合性全科医院,大大缓解了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20年来,闽宁两地不断拓展扶贫协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推进合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当地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这是一组让宁夏人铭记的数字:

  福建先后援建学校236所、医疗卫生院(所)323个,选派1328名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到宁夏帮助工作;帮助建设闽宁示范村160个;打水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万余头大牲畜饮水难题……

  取长补短、优势互惠,协作共赢的机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宁夏和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彼此协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在1997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记录中,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同志这样定位闽宁两省区的携手扶贫发展战略。

  相比宁夏,福建有生态、海洋、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但也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福建有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企业可以到宁夏去找市场、搞开发,寻找发展的新机遇。”第9批福建援宁工作队队长陈星说。

  目前,宁夏永宁县、隆德县、西吉县等地相继建成闽宁产业园,福建一批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也转移到此,实现了转型升级、接续发展。宁夏哈纳斯集团也抓住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机遇,在莆田市筹建投资约110亿元的国家级天然气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成为闽宁双向互助转变的一个标志。

  先富帮后富,东西相联手。

  20年来,闽宁两地人民绘就一幅奔向全面小康的时代蓝图,也成为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加大先富帮后富力度,汇集扶贫攻坚强大合力,这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不断焕发新活力的“闽宁模式”,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标签:闽宁|对口扶贫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陈子汉李云华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