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商人1.5万买沉船古桅杆 自费请专家鉴定捐博物馆

www.ijjnews.com   海峡都市报  2016-06-18 11:51
  

  44岁的吴美华是个商人,1998年从他的老家南平来到泉州,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在工厂打过工,开过餐馆,卖过陶瓷,后来一直潜心研究木头。熟悉他的人,都不曾想过,他会与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扯上关系。

  2014年,吴美华在晋江滩涂上,从渔民手中,花了1.5万元买下一根17.85米的乌木尾桅杆。这是一根沉在水下200余年的船只桅杆,刷新了泉州已发现桅杆的长度纪录,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文物价值。吴美华毅然将这根桅杆捐给泉州市博物馆。

  在您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批热衷于海丝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人呢?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与我们一同分享那些保护海丝文化遗产的故事。

  古木收藏者吴美华

  考察4个月花1.5万买下桅杆

  吴美华曾在晋江的工艺厂打过工,天天接触各色的木头,对木头收藏鉴赏有些心得。2009年自主创业后,他便一直四处搜寻被埋在地下的古木。建筑工地、海边、沙地,每个地方都去,一次次向人询问“地底下可有发现过木头”。

  2014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吴美华从一位朋友口中得知,晋江溜石村的渔民曾从公式埔水域拖回一根很大的“破木头”,朋友还问他要不要买。

  这消息让吴美华兴奋得马不停蹄地赶到晋江的滩涂上。“只见一根长近二十米的大木杆被放置在滩涂上,木头上附着许多海藻和牡蛎壳。桅杆底部有7处规则铁箍,铁箍上已经被腐蚀出许多的孔洞,这些应该是用来将这杆固定在船上的。”吴美华拨开草丛,踩在黑色的淤泥里,边上还有被冲上岸发着恶臭的死猪。在将这根桅杆细细地看遍后,他愈发兴奋,“这是根有历史的物件,木头的材质定是‘万年木’的一种,可以百年不腐朽”。

  带着锯子、小锤子等工具,吴美华又一次来探看。他锯下一小块木头,带回家研究后,深谙木头的他判定这是块“乌木”。在来回考察了4个月后,爱木头的吴美华决定出资买下这根桅杆。“这根桅杆已经在这滩涂上放了近两年了,还没有人懂得欣赏它。既然有幸遇到了,就买下吧”。

  专家鉴定,该桅杆已沉水200余年(吴美华供图)

  自费请专家鉴定捐给博物馆研究

  这么大的桅杆,到底被沉在水下多少年,是不是“乌木”?为了解开这个待解的谜团,吴美华自费请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帮忙鉴定,“专家们说这木头至少沉水200余年了,木头是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万年木之一的毛坡垒。”

  在泉州生活了十几年,吴美华也不时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各种报道,“发现这根桅杆的溜石,早在宋元时期,是泉州港往来船只进入晋江水域的必经码头,这根桅杆对海丝的研究应该会有作用。”拿到鉴定报告后,他想着,这根长桅杆如果跟着自己,那它的宿命只能是被切割打磨后做成雕件或家具,“何不将这桅杆捐给博物馆,让考古的专家们挖出它身上沉淀着的历史价值?”

  说捐就捐,带着这根桅杆的照片和鉴定报告,他找到了泉州市博物馆。2014年8月,这根17.85米的桅杆被运到了泉州市博物馆内,并刷新了泉州已发现的桅杆长度纪录。根据测算,搭配这根桅杆的木船长度约25米,与1974年在后渚发现的南宋沉船残存相当。今后这个桅杆很有可能被放置在馆内新造的福船上。

  对于捐赠,吴美华说,这是爱木头人的一种荣誉,它能在博物馆里被长久保存,一两百年后或许还会有人去看它,这也算是自己这个“外乡人”对泉州做的一点贡献。

(海都记者 刘燕婷 谢明飞文/图)

标签:
稿源: 海峡都市报  编辑: 曾雅辉曾雅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