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历时数年 腾退工作终迎实质性进展 北京晋江邑馆“老树将逢春”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6-14 08:47
  

晋江邑馆

  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在现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1918年-2001年)的《城南旧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给海峡两岸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种种,与林海音故居——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南柳巷40-42号的晋江邑馆有着不解之缘。

  近日,这座已长年作为民居大宅院使用的会馆建筑,再次引发各方关注。因由始于5月20日,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西城区联合召开“以疏解促文物腾退”新闻发布会,明确北京将以会馆建筑的保护利用作为突破口,尝试与原籍政府合作,由多方投资,推动不合理占用文物腾退,利于后续整治及管理使用。

  这标志着晋江邑馆的腾空、修缮与保护工作打开了突破口,将开启实质性进程。历时多年,这座在晋江人心目中有着重要分量的邑馆的命运终于出现转折。

  命运转折 一场发布会牵动“晋江心”

  晋江邑馆(林海音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水师提督万正色(又名万中庵)捐宅为馆,其独资在京购置南柳巷一座四合院房产为宅,有北房五间,南房、东西房各三间,有两道门和影壁、月亮门,院落宽敞,院中植有三棵大槐树。如今大槐树尚在,建筑却所剩不多。

  晋江邑馆因连雅堂、林海音而闻名。1913年到1914年间,连雅堂(连战祖父)曾在此居住。1931年,时年13岁的林海音随母亲搬入晋江邑馆,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1960年,林海音出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中,反映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其中饱含童年的回忆,晋江邑馆也因此声名大噪。

  如今,近600平方米的大杂院居住着17户人家,搭盖和建设杂乱无章,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据在此居住长达60年的龚书龙大爷回忆,童年时候这里尚保持原貌的院落的景观和布置,仅余院子里三棵大槐树,无声地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5月份北京市政府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或将成为晋江邑馆命运的关键转折点。

  这场名为“以疏解促文物腾退”的新闻发布会明确,北京将以会馆建筑的保护利用作为突破口,抓住疏解机遇,探索文物保护的新机制。对此,晋江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尝试与会馆原籍政府进行合作,由多方投资进行腾退、整治及管理使用,以发挥文物的价值和彰显文物保护的效益,形成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的做法,为晋江政府介入邑馆的疏解腾退工作提供了契机。

  下一步,北京相关部门拟与会馆原籍政府探讨建立腾退专项资金平台,解决文物腾退的资金来源,促进居民加快搬迁。而对于腾退修缮的文物建筑,北京鼓励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对社会开放,同时支持延续文物的原有功能,或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赋予与文物相关的新使用功能。

  “可以说,政策的‘开口’,让晋江方面大有可为。”上述负责人说。

  维持原貌 保护和修缮任重道远

  发布会后,北京晋江商会及时响应、跟进。6月初,商会理事长吴华强、第一常务副会长李宝泉、晋江邑馆传承保护策划人王海等,以及特别邀请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孟宪民组成调研组,前往晋江邑馆实地考察。

  商会秘书处杨立君告诉记者,在晋江邑馆的保护和修缮上,秉承维持原貌的原则是一直以来的共识。通过结合历史资料记载,老住户的口述,以及文保专家在现场踏勘发现的具有文物价值的残留物件,就晋江邑馆腾退后如何进行保护和修缮,商会委托文保专家拟定相关保护修缮方案,以作为参考。

  晋江邑馆的腾退、保护和修缮意义重大,这让家乡和在京的晋江人深感振奋。“它不仅是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是名人纪念馆,并具有传播海峡两岸文化的属性。”北京晋江商会会长吴明生说,“我们希望今后能将邑馆打造成晋江在北京的一张名片,一扇传播晋江经济、文化的形象窗口,使它成为在京打拼的晋江人心灵的落脚点。”

  对于晋江邑馆,晋江方面有着美好的愿景和积极的努力。记者了解到,晋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该工作;北京晋江商会负责跟踪项目动态,做好前期工作。未来,晋江方面拟与西城区政府、北京市文物保护基金会等方面沟通协调,促成“晋江邑馆”修缮保护项目作为北京文保项目申请立项,筹措资金,多方合力,加速项目的腾退进程。

  2007年,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委员为了保护林海音故居,考查了晋江邑馆,提出“关于保护林海音旧居的建议案”,建议搬迁院内居民,按照《城南旧事》描写的场景修缮房屋、恢复格局、布置展览,并为林海音塑像。

  2009年7月,北京市宣武区政府颁布晋江邑馆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将其修复作为“林海音纪念馆”。

  201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晋江邑馆被列入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西城区政府将晋江邑馆列入继安徽会馆、中山会馆、粤东会馆腾退修复后拟推动的项目。为了保护这座晋江唯一的北京文化遗产,晋江方面特地举办“晋江邑馆研讨会”,达成寻求多方配合推进修缮与保护工作的共识。

  2012年,北京晋江商会成立,晋江人在北京有了共同的家。商会建立伊始,即成立了“晋江邑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委员会。按照会长吴明生的规划,保护与传承晋江邑馆是商会的重要工作。

  此后几年,北京晋江商会联合北京市文物保护基金会,以及国内文物界的专家元老先后召开三次会议,研究讨论“晋江邑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同时与晋江市政府沟通对接,获取支持,达成共同推动工作的共识。

   晋江邑馆相关历史人物及故事 

  吴鲁:状元避难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晋江邑馆因晋江籍举人吴鲁高中状元一度名扬海内,馆内高悬“状元匾”,受游人观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晋江邑馆一度成为避难所,户部郎中叶题雁、总军务处案牍吴鲁因未能逃出城去,均避居于晋江邑馆之中。战乱之后,晋江邑馆幸存下来,敬贤堂内香火长明不灭。

  连横:恢复国籍

  1994年,厦门历史学家洪卜仁到南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资料时发现,80年前一位名叫连雅堂的台湾人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内务部申请恢复中国籍的呈文及有关批文的全宗档案。而连雅堂便是连战的祖父连横先生的曾用名。

  1913年到1914年在北京期间,连横先生住在晋江邑馆。日本占领台湾后,所有台湾民众都被强制加入日本籍。连横先生觉悟到,修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载录传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著史,昭示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耻为日本“顺民”,连横先生毅然提出恢复中国国籍,而《保证书》上两位保证人,分别是晋江邑馆的李聪海和林少英,他们都是客居北京的晋江人。

  林海音:城南旧事

  民国期间,台湾苗栗人林焕文初来北京时人地生疏,其首先考虑到投奔泉郡会馆以同郡乡亲寻求帮助,因而被安置在椿树胡同上三条3号泉郡永春会馆后院居住,并将妻子和女儿林海音接来同住。后林焕文病逝,失去经济来源的林家无力在外租房,只好再次向泉郡会馆求援。1931年,13岁的林海音随母亲搬入晋江邑馆,依照馆规,同乡可以免费居住会馆房屋,便搬入三间大北房。1960年,林海音出版自传体短篇小说《城南旧事》,反映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是作者对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之女夏祖丽在《追随母亲的足迹——我写林海音传的心路历程》中写道:“在北京的晋江会馆是台湾福建乡亲最常去的地方,晋江会馆既不属于当时的北京社会,也不属于台湾,更不属于日本(因为日本人当时还在统治台湾,他们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社会),会馆里的人同质性比较高,所以彼此都很照顾。又都住满了台湾的福建乡亲,很多人用福建话交谈,房间里灯光很亮,非常温暖,林家前院还种了很多花……这个不大的院落,当时是在京台湾和福建乡亲的聚集地和庇护所,至少有温暖的灯光和亲切的乡音。”

(记者_陈维曦)
标签:晋江邑馆|文物保护|城南旧事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