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主流媒体看晋江 >>正文

对接服务、触网升级——中国体育产业观察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6-04-19 17:08
  

  新华社福州4月19日体育专电 题:对接服务、加速触网、“智造”升级——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观察

  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人们日益追求健康与休闲的生活方式,体育产业也随之呈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各路资本对体育产业投资的力度持续加大,积极构建完善的体育“生态圈”。

  正在举行的中国晋江国际鞋业(体育产业)博览会上,来自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于此,问道体育产业增长和投资新机遇。

  趋势一:对接体育服务打造体育生态圈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都面临结构性失衡。相关数据显示,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和销售等占比约八成,而作为体育产业核心层的体育服务业却发展薄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说,未来体育用品企业将逐渐由产品端向服务端延伸,在全方位观察消费者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将反过来带动产品链的更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这一理念下,传统运动品牌纷纷转型,将产业链向服务端延伸。如户外运动品牌探路者在立足产品制造的同时,将业务延伸至户外赛事及户外运动主题旅行,新的增长点又反作用于传统的产品制造;运动服装品牌浩沙国际尝试与全国多家医院合作开发健康测评与管理应用,推广“医疗+体育”的智能健身模式。

  作为全国三大体育产业基地之一,2015年,晋江体育产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全球每生产10双运动鞋,就有2双是晋江制造。但一直以来,晋江体育产业多集中在下游的体育制造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的体育服务业仍刚刚起步。

  “未来晋江将从赛事经济、体育会展、健康服务、体育旅游入手,加快打响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品牌。”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除了让举办体育赛事成为一种常态,晋江还将拓展体育会展经济,打造行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产品交易平台。

  趋势二:对接互联网撬动体育新消费

  “过去运动鞋服企业通过门店获取的消费者数据,不但数量有限且质量低,如今互联网将会带来更为精准的消费挖掘和洞察,”鲍明晓说。

  鞋材企业、南安环亚总经理林国栋介绍,近年来公司推出智能鞋垫,即在每双鞋垫底部安装一个智能芯片,芯片可以和手机联网,实时监控使用者的运动数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

  除了发力于传统的产品与销售,互联网还为体育与金融连线搭桥,促进运动消费习惯的改变。去年年底,兴业银行与安踏、特步、361度等七大运动品牌结盟,推出“兴动力”信用卡,将运动健身与消费支付“相容共振”,配套了国内首款带有支付功能的手环,并首创运动卡路里兑换信用卡积分权益。

  “运动产品消费多是千元级别,无需过多担保,适合小额贷款。”鲍明晓预测,未来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成为撬动体育消费、转变运动消费方式的重要手段。

  趋势三:对接高科技推动“智造”升级

  体育产品制造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同样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等困境。面对来势汹汹、早已深入国内市场的全球一线品牌,本土体育品牌如何“智造”升级也成为博览会关注的焦点。

  安踏品牌管理中心高级总监朱敏捷介绍,为了设计出适合中国人脚型的鞋楦,安踏建立了庞大的国民脚型数据库。而对科技性能的不懈追求,只是公司在产品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个缩影。自2005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体育用品行业的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以来,科技创新就成为驱动安踏强劲增长的最大动力。2015年安踏研发费用占销售成本的5.2%,较上年增加0.9%。同时安踏还在美国、日本、韩国设立了多个研发设计机构,极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晋江市委书记李建辉说,智能制造关键是要打通产学研转换通道,目前晋江在充分与7家“国字号”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和产业创新联盟,让品牌、营销、资本等优势迅速嫁接科技创新资源。

  (记者 刘姝君 陈旺 图片:赖进财 编辑:韦骅)

标签:体博会|鞋博会|体育产业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